第267页

清河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朱凯源今天就深切的感觉到这种变化。

党政机关的办公室,基本上都有各类报纸。

《清河日报》和《海西快报》是比较受人欢迎的市民报,在各个单位里的也很多人在闲暇时间翻看。

前几天,朱凯源将《清河日报》上关于清一小的报道反复读了三遍,心潮澎湃,心向往之,恨不得去清一小校园参观一番。今天早上,他的注意力又马上被《海西快报》吸引。

“天然草坪的噱头在哪里?”

“天然草坪就远胜人工草坪吗?”

“你不知道的天然草地优劣分析。”

三篇文章,成为《海西快报》今日的重磅内容。

文章中心,直指清一小校园的天然草地方案,通过理智而客观的分析,辛辣而幽默的语言,和《清河日报》昨日的报道针锋相对,提出校园建设天然草地的计划,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毫无价值,还会带来诸多麻烦和问题。这个天然草地计划,完全是领导层一拍脑门,好大喜功的代表物。

朱凯源认真地看完这三篇对清一小天然绿地持反对态度文章,越看越觉得很有道理。

看到最后,猛地一拍桌面,感同身受,自言自语说道:“就是这样!天然草地,怎么会经得起踩踏,肯定不用一个月,常走动的地方就变成光秃秃的。而且还有蚊虫滋生,成本也比人造草坪昂贵,不合算!肯定不合算!”

朱凯源忘记了,正是昨天,他也拍着桌子感慨道,说好遗憾以前学校没有这种天然草坪,书白念了。

很大程度上,民众的思维,就是墙头上的小青草。

今天这人说这件事情太棒太赞太完美,他们顿时变身迷弟迷妹,纷纷上墙摇旗呐喊。

明天那人说这件事情一无是处糟糕透顶简直是蠢蛋才会动手,他们立刻可以化身尖酸刻薄的批评家,毫不留情地踩踏昨日的赞美。

三篇对清一小天然草坪绿地建设的评论,激起了的质疑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