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页

“好,坐。”

诸葛云率先道:“你这篇论文的开篇的一段话非常漂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你的这个开篇非常有韵味,颇具真理,值得细细品鉴。那么,我们就从这段话开始,聊一聊你的这篇论文。”

这段话能没韵味没真理么?李凡引用的可是经典的《人间词话》。

诸葛云继续道:“你在论文中谈到了诗词创作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但是一笔带过,这个理论很新鲜,你可以详细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么?”

李凡道:“各位老师,学生献丑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乃‘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此乃‘无我之境’也。”

几位文坛大家砸吧砸吧嘴,一时之间没人发问,都在品咋李凡这几句朦朦胧胧却又意蕴丰沛的话。

话说半截不点破,说到这里,几位教授也就大概明白李凡的意思了。

杨拓道:“我是搞语言的,喜欢抠细节。咱们先从最基本的问题问起,你所说的‘无我之境’提到了陶渊明和元好问,这两句诗中都有一个‘悠’字,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精神舒散的状态,我想问的是,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李凡道:“先说说陶渊明这首,陶渊明嗜酒众人皆知,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前一句‘采菊东篱下’,如果是普通人的话,采菊花可以制成菊花糕,可以晾干了做成菊花枕,有祛风散寒之功效,但是陶渊明则不然,据我所知,东晋末年流行一种‘菊花酒’,陶渊明必然是采菊酿酒,一边采菊一边想着酿酒喝这桩美事,岂不悠悠然?我在说说元好问的那句……”

我去,还有这种粗鄙直白的解释?本来采菊是彰显陶潜高洁之美,结果让你李凡将之变成了醉鬼,不过能解释得通,也成。

几位教授面面相觑,这孩子不仅有大才,还有歪才啊!

“那咱们再从你这个论文的广度上,具体谈一谈你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