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页

……

“诶,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造假者就是分析到了买家的这种心理,然后特意没做旧呢?”

“去去去,像你这么质疑下去,整个世界都乱套了。”

李凡道:“总结,从这个‘驩’字层层分析,这件屏风造假的概率极低!它,应该就是乾隆年间的。”

王华道:“也可能是现在的工艺品,也没打算造假,就是仿古而成,正常销售。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尼玛,好讨厌,又抬杠。

要是这么抬杠的话,给你们一根杠杆,你们都能把地球翘起来。

李凡一句话,你们10句话,李凡提供10种思路,你们联想到100种质问,什么时候是个头?

乍一看这问题问得很合理,人家问得没毛病啊,但你一细想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试问,哪位专家这么鉴定藏品了?如果按照这种疑问进行下去,基本没有任何古董能一锤定音!毕竟假设谁不会?推测谁不会?

李凡脸色徒然冷淡,他刚要说话之际,管彤气呼呼地站了起来。

她道:“我有话要说,我认为老师们考虑问题不对。

李凡说这个是乾隆年间的,因为这个特殊的‘通假字’在那一时期出现过,这是证据!

如果大家觉得李凡的说法不靠谱,是错误的。那么,请以有效的确凿的证据驳斥李凡,比如说,这个‘驩’字在民国时期出现过,并不是乾隆年间特有的,这叫反驳!

而不是这个可能是特意仿造的,这个字可能是特意伪造的,目的可能是这个可能是那个,可能骗他可能骗她,咱们是推理破案啊还是鉴宝啊?”

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