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2页

绕过东来门,车子驶上东川路。

交大在东川路上有两个校门,一个思源门,一个凯旋门。

边学道让李兵从凯旋门进学校。

之所以从凯旋门进不走思源门,跟审美无关,完全是因为边学道觉得自己这个“名誉校友”没在交大读过一天书,对这里无源可思,而凯旋门,更对应他“胜利者”的身份。

在以财富成就衡量人的时代,现在的边学道有资格以“成功者”的身份在地球上任何一家知名学府演讲。

今天,就有一场演讲在等着边学道。

第1374章 活得过瘾

“名誉校友”是有含金量的。

一所名校,校友里可能有平庸之人,但“名誉校友”里绝对不会有无名之辈。凡是能冠上“名誉校友”头衔的,要么有名、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要么有一技之长,总之必有过人之处。

这其实很好理解。

名校和个人结成“名誉校友”这种较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理性的双向选择,核心思路是互相衬托,双方必然进行过深刻考量。

简单地说,名校自己培育的校友已经数不过来,吃饱了撑的没事往外撒“名誉校友”的身份,要知道这个东西不是撒出去就无忧的,一旦“名誉校友”作奸犯科或身败名裂,学校也是要跟着丢人的,这种情况,尤以政治家“名誉校友”为甚。

某种程度上,“名誉校友”比正牌校友更能拉低学校的口碑和印象分,因为正牌校友跟学校的关系相对单纯,“名誉校友”跟学校的关系则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天然让人觉得物以类聚。

而从“名誉校友”的角度看,这些人本身就是各领域的成功者和社会精英阶层,名校的敲门砖属性和抬身份属性对他们来讲并不是迫切需求的资源,所以名校的“名誉校友”头衔完全是锦上添花。

当然了,锦上添花也是有吸引力的。

再“出名”的人也不会嫌好听的“名头”多,特别是一些有名校情结的人,对“名誉校友”这种虚衔根本没有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