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只是高中生的彼得,还无法理解能力与责任的关系。

他疯狂的寻找杀害叔叔的劫匪,也只是个人性的行为,并不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蜘蛛侠。

原版的蜘蛛侠,对书里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的切入点描写的并不详细,故事中的彼得似乎是突然间顿悟,开始变成了蜘蛛侠,而并没有通过剧情去推进。

这一点一直是韩墨觉得电影的瑕疵,在他的心里,这部片子本来可以更好。

所以当他自己拍摄的时候,韩墨就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

彼得本来就是一个高中生,是未成年人,韩墨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可以渗透一些东西。

有多大能力,就要承担多少社会能力。每一种能力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的。

两个小时的电影,将一个高中生,在家长眼里还是一个孩子的大男孩描述的相当立体。

彼得从弱小到强大,从只为了一己私欲,到承担起与之超凡能力相对应的社会责任。

这是一场华丽的蜕变。

根据剧情的起伏,影院里的观众情绪也跟着波动起来。

韩墨最知道蜘蛛侠搬上荧幕应该呈现的样子,在后期制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断的围观看着带来视觉的震撼。

媒体不仅仅观看电影,还要实时的进行反馈。

可是因为剧情的连贯性和紧凑,经常看得入迷,忘记了向总部反馈。

“我没想到,韩墨电影的特效也能这么好。”

“以前都是剧情致胜,在国内的票房很好,但是很难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