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穆勒教授的安排是,让沈奇做玛丽的助手,两人深入合作完成课题任务。

虽然大的传承都是哥廷根学派,但在具体技术操作上,沈奇和玛丽不是一个风格,两人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案去解决ζ(2n+1)的问题。

穆勒教授是导师,他还是希望看到以和为贵的局面,毕竟沈奇、玛丽都是他的学生。

沃什猜想的问题解决了,沈奇集中精力攻克黎曼zeta函数ζ(2n+1)的课题,半个月之后,他希望能彻底打动穆勒教授。

在穆勒教授的四人研究团队中,组织关系并不复杂。

穆勒是老大(正教授级),事业心非常强的玛丽是老二(博士级助教),资历很老但与世无争的乔纳斯是老三(在读博士生),刚来不久的沈奇暂时排名第四(在读研究生)。

沈奇的异军突起对玛丽老二的位置带来威胁,虽然玛丽是沈奇名义上的课题小组长,但她镇不住沈奇,反而被沈奇一文爆衫。

普林斯顿是个讲道理的圣地,有知识有文化有学术实力,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沈奇的论文《丢番图方程沃什猜想的证明》投稿到《美国数学会杂志》已经一个礼拜了,投稿系统显示已通过初审。

“可以啊,美国人办事效率这么高?”沈奇莫名有几分激动,《美国数学会杂志》是四大期刊之一,一年只出四期,一期刊登十篇左右的数学论文。

在国际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分困难,在读研究生的论文被收录的情况十分罕见,平均每十年出现一次,实际上迄今为止也就出现过两次。

陶哲轩于普林斯顿读研期间,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那时他不满二十岁,他在24岁时成为uc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上一个十年中,德国人皮特·舒尔茨于克雷研究所读研期间,在《数学发明》上发表一篇论文,他同样是在24岁时成为波恩大学最年轻的数学教授,同时也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教授。

这一个十年中,沈奇也想尝试一下读研期间在四大数学期刊上发论文是什么滋味。

还有几天,穆勒教授的下一次学术例会即将召开。

沈奇和玛丽见了个面,是玛丽主动邀请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