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贝尔实验室、美国液态金属公司在内,没人可以开发出一款成熟的金属塑料产品,并商业化。

沈奇明白了,国家委托自己推进的科研任务是,在实验室内开发出一种金属塑料材料,这种新型材料可以尽快形成某种新产品,从而商业化、市场化,在国际高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次日,沈奇答复占主任:“这活儿我接了,我想了个项目代号,faster。”

第428章 给!

“faster,好,那就faster。”占主任知道沈奇的小嗜好是夜观星空,沈奇曾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天体物理的科普文章。

南院士当年给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取的项目代号是fast,他希望中国天眼能尽快完工,中国在天体物理及宇宙研究领域能早日跻身世界顶级行列。

沈奇以faster的项目代号向科学院前辈致敬,他和南院士干的不是同一件事,但他知道,南院士在天之灵一定希望他可以做的更快更好。

占主任只说了faster的项目方向,没有具体指明研制哪种金属塑料,具体细节由沈奇自行掌握。

沈奇亲自撰写细化的立项报告,不同结构和成分的金属塑料具备不同的性质和应用前景。

理论上来说,金属塑料是制造纳米微米尺度器件的最佳材料。

纳米微米尺度器件又能运用在高精仪器设备的制造中,高精仪器设备用来研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或零件,比如航天航空、医疗、国防等,一环扣一环。

写着写着,沈奇时不时翻阅他那部500多页的《凝聚态物理结构性综述》,这部专著可是宝典,没事的时候翻一翻,找点灵感。

这部物理专著的中文版由燕大出版社出版,已在国内上市,销量一般,普通人看不懂,读者群都是物理界的专业人士。

中文版专著仨瓜俩枣的收入有一点,想要赚多一点点的销售分成,沈奇还是得靠《凝聚态物理结构性综述》的海外版本。

查着自己写的资料,沈奇完成了faster的立项报告。

报告中写到,基于本人提出的凝聚态物理三条规则和一个方程,faster项目之目的,是研制一种ce基或者包含ce的二元或三元非晶体系材料,这种新型金属塑料材料理论上可以形成某一类金属塑料产品,并有尽快商业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