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必有接地气的现实原型。
起因—推演—结果,这是沈奇赋予“一二三”的核心设计思想。
用科学语言解释,起因就是原始数据,数据样本越多越精确,推演出的结果越准确。
沈奇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他兴奋的搓搓手,令人激动的时刻即将到来。
点开“一二三”,沈奇输入了从fast拷贝而来的全部原始数据,射电源图像,h2脉泽与h2吸收线的谱,蝴蝶星云的射电核及高强度射电瓣边缘,各种算法自动生成的蝴蝶星云轮廓线……这些来自fast的数据有2t多。
然后,沈奇输入了他自己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人们已探测到的中子星和黑洞,以及暗物质的定义。
咚!
沈奇敲响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击,“一二三”的首次推演被激活。
推演目标被沈奇设定为:蝴蝶星云处是否存在暗物质。
有人说这不合适吧,沈奇自己编了个程序,他利用这个程序去推演六千多光年之外的地方是否存在暗物质。
这不就是纸上谈兵吗?务实派的实验物理学家会接受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情节吗?
没关系呀,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那咱们可以论道嘛,各讲各的道理呗……基于以上原则,沈奇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脑屏幕,“一二三”正在运算“蝴蝶星云处是否存在暗物质”这个指令。
海量的数据洪流一刻不停的冲击着“一二三”的承受极限,非线性方程掀起滔天巨浪,数不清的函数自动生成后进化为新的函数,它们低沉的咆哮,如同恐怖的巨大旋涡。
“一二三”这艘小船在惊涛骇浪的数据海洋中颠簸前行,它的船长沈奇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屏幕上刷出一段信息,来自“一二三”的推演进度预估:“本次推演运算预计持续十七年……1……推演中……1……”
“沃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