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轰轰!

接下来的一周,文昌发射基地陆续发射三次火箭,将余下的九十颗“紫微”送入轨道。

南太平洋的上空,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百二十颗“紫微”反射卫星沿轨道曲线布成阵列,其平均间距为一颗卫星展开后的直径。

地面上的中国科学家无数次的模拟实验在此刻成为真实。

“紫微”携带的流体平面膜缓缓展开,这种单分子层流体平面膜比纳米还要低一个数量级,其核心技术专利的发明团队是沈奇科研中心凝聚态物理实验室,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由沈奇亲自解决掉了。

“紫微”在太空中华丽绽放,数小时之后,完全展开的流体平面膜的面积为136平方公里。这只是一颗“紫微”的携带量。

一百二十颗“紫微”同时绽放,它们携带的流体平面膜严格遵守已设定好的程序,无缝连接为一个可弯曲的弧面。

地球同步轨道上史无前例的出现了一张巨型反射镜,它的面积为16320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半个海南岛的大小。

地面指挥中心的沈奇心情澎湃,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亲自启动焦点偏移防错机制a-odel,命令天上的“半个海南岛”反射镜锁定地面焦点坐标为“北纬3976度,东经9354度”。

“北纬3976度,东经9354度”受光区位于中国西北库姆塔格沙漠,此时是中国首都时间晚上十一点四十三分。

天上16320平方公里的卫星群反射镜将四百倍的自然光强聚焦于中国西北的沙漠一角,罕见的奇观在瞬间发生。

一百二十平方公里受光区原本是黑夜,忽然天空骤亮,天上赫然显现一个新太阳。

一道火红的光路从天而降,准确照射在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微晶硅电池组区域。

西北基地的数万工作人员早已做好了迎接天赐新能源的准备,在他们的操控下,微晶硅电池组区疯狂的吸收反射聚焦而来的太阳能,并将其转为电能。

位于阿克旗乡的“中国西北太阳能发电站”充满了高能,以这座五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新能源电站为中心,周围十公里半径范围内瞬间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