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我们目前的进展不大,而且我可以断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方面的提升空间,有,但是,肯定不如我们所期望的大。”蒋教授说。

冯一平知道这是大实话,后来那会的结果就是这样,但是,这样的大实话毫无用处。

“所以我们目前一方面加大了对钠,主要是钠,以及电荷数大的镁、锌、铝金属金属的研究,但是你应该也知道,研究新材料的难度。”

冯一平点点头,在材料研究方面,确实不能指望一下子就放个卫星,但是,要提高进程,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我们扩大科研队伍,比如,招募全球最顶尖的那一批专家,然后,把目前的研究员,从几百人,扩大到上千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有没有可能加快这一进程?”

蒋教授愣了愣,然后激动起来,上万人的研究员?他哪有冯一平这样大的气魄?但如果真能像冯一平说的这样,那么他现在领导的这个研究所,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水平,对一个讲求实效的学者来说,还有比这更好的追求吗?

但是,他还是劝了一句,“一平,我们应该清楚一件事,从效益上来说,电池的研发不如其他硬件研发产生的效益明显,投入会远远大于产出,所以,我觉得研究所的规模可以扩大,但不能太激进。”

“不,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而且设置好完善的专利壁垒,那产生的效益,完全能和投入相匹配。”

冯一平非常清楚未来的发展,智能手机行业不说,后来一度被热炒的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没能快速发展起来,主要就是受制于电池。

如果自己家在这方面能有突破,那么,市场回报真的不要太高!

况且,上万人规模的研究所,太激进吗?完全不。

就比如说后来的华为,在人力成本逐渐和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时候,一个研究所有上万人,那同样非常寻常的事。

何况在现在这个国内的人力成本,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何况在冯一平目前也可以说是有太多的钱需要地方花的时候。

蒋教授决定不和冯一平争论,“除了在材料和结构这两个方向努力,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从现有的工艺方面入手,我们希望能改革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而能有效降低成本。”

这自然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电池方面发展的两大瓶颈,一个是单位能量密度提升缓慢,一个是成本下降也不明显。

“这方面,包括环境友好度方面——你知道,我们必须考虑回收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眉目,当然,你提出的快充、适应温度范围这两个方面,我们也已经启动了相关的攻关。”

“非常好。”众所周知,不论是对电动汽车,还是手机等智能设备来说,快速充电,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