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地球人类还处在第一个等级的后半段,前几年是073,现在大概可以打个075。

而能够建造戴森球的文明,毫无疑问达成了大于1,也就是第二阶段文明的成就。

戴森球代表着文明对于恒星实现了绝对掌控,是一个文明科技力量的体现。

但实际上,戴森球的想法仍太过陈旧。

这种在恒星外表套个壳子的做法,就像烧着蒸汽机的航空母舰,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如果是建造戴森点,或者是戴森云,还算是可行。

但建造如此庞大的围绕整个恒星的戴森球,那决计是一种落后的思维。

一是没必要,二是耗费的人力物力太高,建造这样一个庞大的戴森球,起码得数百年去了。

而这个时候,如果恒星突然发飙了,来个日珥给你舔一下。

嘿嘿,那就爽歪歪了。

所以,戴森球虽然在科幻界颇有名头,但并不科学。

一个文明的能源科技走向的是小型化、持久化、可循环,就算是可控核聚变的实用含量也远超戴森球。

对于地球人类来说,现在不能造戴森球,未来则不需要造戴森球。

当然,这里指的是地球人类和地球文明,而江博眼前看到的恒星,不是太阳,建造戴森球的文明,也不是地球文明。

万一,对于这个科技文明来说,他们的科技高度,没有达到实现可控核聚变呢?

虽然这种想法不太现实,但未必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