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页

在祖籍鲤城,市里一二把手希望他在鲤城搞个项目,黄宏年就问,市里一共有多少个厂。

市里说,四十一家。

黄宏年大手一挥,一起全合了行不行?

市里向省里请示,两天后,省里同意签订意向书,并且在7月1日前夕,在香江正式签下了合同,作为给党71周年的献礼,这哪是一个外国人会想到的事情。

最疯狂的是在大连,一口气吞下了一百多家国企。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黄宏年收购企业,是出了名的人不换,事不管,人还是企业原本的管理人员,业务也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黄宏年所做的只是派几个财务在诸多公司中游走。

用一堆真金白银,来换一张轻飘飘股权证明。

而企业得到了资金注入不说,还摆脱了上面的诸多婆婆,从需要向轻工局,商业局等政府机构负责,变成了只向黄宏年负责。

企业仿佛一下子就迸发出了无穷的活力,这被称之为华策现象。

至于说,华策具体是如何盈利的?

华策将这些企业收购之后,就开始打包上市,甚至出售,华策看上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本身就具有不错盈利能力的企业。

在华策将其盘活之后,因为企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了无穷的能量,那么在股市的表现自然也就很好了。

华策借此牟取巨额利润,有人统计过,华策在1991年的时候,还亏损了一千多万港币,但是在其进入华夏之后的第一年,便盈利了三个多亿。

直至97年金融危机爆发,黄宏年损失惨重,再加上国内已经开始质疑华策是在挖国家墙角,使民族经济受到了外资的巨大威胁。

所以黄宏年就从华策退出,但其通过这些年的收购和售股行为,获利超过二十六亿,至于说背后的其他财团获利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了,方辰并不打算在国有资产这一块做什么文章,谋什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