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华夏的产品价低质劣,甚至直接歧视华夏和华夏人。
不知道有多少外国人宣称自己从不使用华夏商品,家中没有一件来自华夏的东西。
当然了,这些人的下场通常是被啪啪打脸,脸都要抽肿了。
在04年,就有一位美国记者写了一本叫做《没有“华夏制造”的一年》的书。
在当年过圣诞节的时候,这位记者忽然发现,家中39件圣诞礼物中,“华夏制造”的有25件。
与此同时,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华夏。
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想到:如果没有华夏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
于是她就开展了一年不用华夏商品的挑战。
在这一年中,她面对了无法给孩子们购买玩具,无法给丈夫购买太阳镜,使得丈夫只能去“偷”幼儿园失物招领筐的儿童太阳镜等等一系列糟糕的境遇,因为这些都来自于华夏。
但这些华夏企业扬帆出海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擎天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毕竟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钱字。
只要宣传,广告打的到位,擎天的知名度自然可以打开,至于说水土不服,大不了,他也学着国外企业聘请一些退休下野的政要,作为公司顾问,或者独立董事之类,入乡随俗嘛。
至于说最重要的产品力,那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
现在的国外民众还没有领略到华夏商品究竟有多香,毕竟他们买到的大都是华夏代工贴牌生产的商品。
钱都让中间商赚去了。
一旦他们领略到,他们立刻就会成为华夏商品的忠实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