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6页

结果日伸公司居然不同意,说什么产能有限,哪怕是他想要筹钱,注资到合资公司中,增加生产线也不行。

最后还是他拍了桌子,说不行的话,就一拍两散,各过各的日子,日伸公司这才算是松口,允许他发展华夏客户,并且分成比例,从五五变成了六四开。

除此之外,燕京松下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松下公司对合资公司的限制就更多了,合资公司的架构也更死板一些。

松下公司对合资公司的所有技术输出都不是免费的,是需要收取技术转让费和提成费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要搞合资公司,不就是看上了松下企业的技术吗,结果可好,合资公司用松下的技术,居然还要交技术转让费和提成费的。

比如说一个管子1美元或者15美元之类的,按照产品的价值,固定比例付费。

并且除了这样,松下公司为了把技术这一块给完全锁死,燕京东方电子厂只要把生产组织好就行,有问题,松下派技术专家过来解决。

通过这样的手段,松下保留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合资公司则完全不用研发,而且松下公司在合同中,对于知识产品看得很严,甚至还要直接在合同上写清“技术出问题我负责”之类的话。

如此一来,合资公司怎么可能有新技术研发,技术上所有的责任和权利都是松下的。

哪怕是中方主动提出开发新管型,也不行,实际的运作必须在松下开发。

可以说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十年了,合资公司都不能自己设计出来一个新管子。

而且从十年前开始跟松下搞合资公司开始,他就发现燕京东方电子厂作为燕京松下公司的重要股东,占据着燕京松下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居然无法向燕京松下公司供货。

这就真有点欺人太甚了吧,连供货都不许,他算哪门子的股东。

松下公司那边说了,燕京东方电子厂想要给燕京松下公司供货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通过松下公司的认证。

毫无疑问,这个认证想要拿下十分的艰难,并且每想要供应一个新品种,这个新品种就必须从头到尾的走一遍认证。

所以说,合资的方式只能够拿到产品,但拿不到技术,更无法建立自己的体系,在现有产品以外有自主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