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来临时,风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个头在外面,它就能够茁壮成长,虽然不怕干旱,但雨水充足它也能够一样生长。它不怕牛羊啃,即使把四周的皮都啃光了,只要在里边有一枝牛羊够不着,过不了多长时间又恢复了生机。
沙柳的经济价值也比较高——可做纸板,造纸。它所含的热量和煤差不多,可发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绿色沙煤田。
当然,这不是齐政看重的。
化沙地为田才是最重要的。
沙柳能把沙丘牢牢地固住,而且成片成串的沙柳形成的植物带,涵养了沙地的水分,削平了沙包,没有几年就能形成了一片片绿地。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改造成耕地种庄稼了。
一旦搞起来收益逐年增加,而且土地的增值将难以计算。想想,从荒沙变成林地或耕地了,它的增值空间有多大。
不过可能真正要见到效益需要大大几年,这就是生态建设的特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一般的农民没力量也没耐心搞生态。
其实嘉谷内部对此也是抱有不同意见的。
王昱业就曾问过齐政,东部有太多的耕地可以承包了,将资金投入其中,可以得到的收益远远比投入到大西北来得划算,搞大麦种植基地他可以理解,毕竟具有地理产业优势,清源啤酒也需要优质原材料,但为何要另行开发戈壁荒滩呢?
对此,齐政只反问他,嘉谷承包个几十万亩耕地肯定没问题,承包几百万亩应该问题也不大,承包几千万亩估计就很突出了,而想承包上亿亩耕地,你确定国家能允许?
要知道,即使是国内最大的农业国企北大荒,所拥有的的土地总面积也没有上亿亩。
且不说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内现在农村还有6亿多人口,农民的生计和种田是离不开的,想要追求大规模农场,最起码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我们的城镇化必须能够吸收这些农民。但这些农民是50岁、60岁、70岁的农民,都是老人,一大半都是妇女,70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这些人城市能吸收他们吗?
耕地问题、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就业问题、生计问题。
所以可以想象,片面追求大规模农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国家是鼓励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对于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肯定是抱着严格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态度。
其实,对农地的流转实行一定管制,即使在土地私有制的国家,这也是一个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