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岛国农业是精耕细作的东亚农业的典型代表。而岛国一贯变态的工匠精神使得他们样样都喜欢做到极致,大米也不例外,不同的地区根据地理条件育不同品种的大米已经是岛国基本的育种体制。
为了吃上好吃的大米,岛国可以几代人殚精竭虑,穷一生精力培育良种,并各个拿出看家本领伺候自家的稻谷。
因此,在岛国,种不出好米是要被歧视的。
北海道因为水稻成熟期时温度已经很低,出产的稻米一直营养不良。还因为米太难吃被耻笑,被称为“鸟不理米”。
很遗憾,渡边次郎就是来自被人耻笑的北海道。
为了改良本地的稻谷品种,甚至是培育出新的品种,北海道知事渡边次郎已经努力奔波了十年。
奈何十年来,北海道的大米品种改良有所成效,但还是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在岛国国内找不到突破口后,渡边次郎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尤其是中国大陆。
虽然渡边次郎不怎么看得起中国的大米,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实也不单纯是看不起中国的大米——岛国人虽然爱大米,但岛国人的爱很专一,只对岛国大米有爱。
在岛国人心目中,岛国米世界第一,天下无双,其他著名的南韩大米、中国东北大米、泰国大米等等,都差得很远,都是不到灾年万不得已不会选择的。
毕竟,撇开地域性的口味不论,岛国大米在世界米圈子,也是赫赫有名的。国际学术界把水稻分为两种:籼稻和粳稻。粳稻的英文直译就是岛国产稻米。
渡边次郎所在的北海道虽然没有知名的大米,但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岛国人对本国大米充满信心和自豪感。
岛国稻米整体优于中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毕竟,岛国已经有了几十年丰富的育种、种植经验,70年代就开始追求稻米的质量;而中国现在才刚从吃饱过渡到吃好。
不过渡边次郎认为,中国稻米有很大的潜力,还在等待被人们发掘。
他觉得自己可以充当这么一个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