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看到国外媒体对十三钗不好的评论,仿佛发现可以批评张一某的新武器;如果说他们此重视国外媒体吧,但是当国外媒体给《英雄》《十面埋伏》很高评价的时候,他们又对国外媒体只字不提。
这就叫文人的无耻双标!”
他的粉丝,id‘姬慧芙’私信问他‘你是不是要签张一某?’
第一百六十九章 年会(上)
卧槽,我的表现如此明显吗?
怎么回答呢?
‘不知道怎么说,给大家劈个叉吧’,然后,六个月,孩子库擦降生了——此处@赵莉影……
想了想,沈梦溪回复:“一直有这方面的意向,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成形。”
“怪不得你一直说他好话!”
然后‘姬慧芙’来了一段评价:“张一某,我对他好感不大,某种程度来说,他们那代人打断了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说实在的,要不是他的《红高粱》拿了奖,未必会把所有资源推到艺术片领域……虽然没有张一某也会有李一谋,整个行业的症状不能归结到他一个人身上,但他当年靠着乡土电影拿奖的路子,直接引发了无数第五代、第六代跟风……”
这是对的!
欧洲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艺术电影节的基地,无疑成为抗衡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的主要力量,同时成为向全世界传播非好莱坞电影的主要、乃至唯一路径。
但正由于欧洲国际电影节事实上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电影“走向世界”——准确的说,是走向欧美世界的唯一通道,它因此而成了第三世界艺术家为获取国际性成功而争相涌入的一扇窄门!
所以,欧洲三大,其实是发达资本主义与第三世界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公开展示:是以欧洲中心主义逻辑自然而然的统御了一切;具体到国际电影节,则是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审美尺度、艺术评判标准的前提性存在。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你不能以欧美世界的视点来注视并呈现自己的故事,便意味着你的故事将是某种不可理解的、或曰非艺术的呈现——加入游戏意味着先在地接受了游戏的规则,而诸如国际文化的游戏规则,显然并非由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制定的。
所以,学术界一直有第五代是否在投西方所好,为取悦电影节而拍片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