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没有太过关注他,而是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牛小强的身上。
牛小强趁此机会对其他的清华学子提出了邀请,为了尽可能的招揽到更多的人手,牛小强特地把方氏集团的良好待遇详尽的描述了一番。
在座的人全都被震得不轻,他们都跟王雪梅和陈斌一样,立马就心动了。
经过一番热情的探讨和交流,最终又有十多个人选择加入方氏集团。剩下的人虽然也很想去方氏集团工作,无奈他们所学的专业不太适合这份工作。
比如有几个学的是哲学,有几个学的是外语。方氏集团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对于哲学和外语专业毕业的人不是那么需要。再者这些人基本都在政府部门任职,端的是铁饭碗,未来的前途还是很乐观的,人家不去方氏集团也能混的很好。
不过牛小强也并未彻底拒绝这些人,他表示方氏集团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如果谁今后想改行,方氏集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大家安排工作岗位,待遇绝对要超过大家在政府部门任职。
众人听到这话纷纷点头表示感谢,牛小强一边笑着客套,一边暗暗高兴:这些人可都是人才,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开发出了新技术,我就算是赚翻了,无论怎么算,这笔买卖都绝对不亏啊。
牛小强甚至还打算在方氏集团特别成立一个清华科研小组,今后凡是来自清华的毕业生,都将进入这个科研小组。方氏集团将会把高端科研资源向这个科研小组倾斜,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
这倒不是说牛小强喜新厌旧,有了清华的学子,就忘了红旗研究所的那些老技术员。说到底还是双方的实力存在着差异。
红旗研究所的那些技术员虽然也存在着很多厉害的人物,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是没办法跟清华毕业生相比的。清华的学生全都接受过系统性的知识教育,并且接触的还是国内最高端的知识,无论是本身的知识还是眼光,都要远超一般的研究员。
再者说了,这些人能够考上清华大学,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过人之处了。
如今这个年代,一般人是绝对不可能考上清华的,即便是聪明人,想要考上清华也没有那么容易,只有真正的天才,再加上刻苦学习的精神,才有考上清华的可能。
清华毕业证书就是对他们的肯定,谁要是不服气,你不如先考上清华再说。如果你连清华大学都考不上,又有什么资格跟人家较劲?
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在牛小强看来就是一块敲门砖,这是实力的认证,牛小强虽然秉持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但在他不知道孰高孰低的时候,他只能根据毕业证书来进行判断了。
就在大家其乐融融的聊天的时候,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传入了众人的耳朵:“肖大经理,这些人就是你所说的那帮学生吧?怎么着?我李方远在你眼中的分量还比不上一帮臭老九么?”
肖经理是个中年男人,他带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