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苏轼的书法,他就很喜欢。

苏轼的书法,随着他的经历不断变化。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比如,冯师傅就欣赏过苏轼的《寒食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正是如此,这作品,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来,写几个字,正好我这里什么都不缺。”冯师傅开口道。

他还拿出自己平时练习书法的宣纸,随便抽一张出来,平放桌子上,然后两个镇纸压住两边。

虽然他也有墨锭,但磨墨有点麻烦,所以就随便用现成的瓶装墨水。

笔架上,有好几根毛笔,都是他珍藏的“湖笔。”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

现在,一支上等的湖笔,通常都要好几千,甚至上万元。

胡杨也就不客气,操起一支顺手的湖笔,沾了沾墨,开始在宣纸上挥毫。

苏轼写字,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写出来的字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

胡杨跟着自己感觉走,那种书法的精髓,似乎已经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这就是系统的强大之处。

大江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