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它们的烧制的特点几乎是一样的,就像是同一个炉子烧出来的,连火候都差不多。我看,它们是同一个人给你推荐的吧?”

大叔真的服气,那七八件瓷器,还真就是同一个人卖给他的。

同时,也有点气愤,一件真货都不给,是不是太过分了?

不过,既然入了行,大叔自己也清楚这一行的规则:收藏圈里不打假,古玩行里不退货。

这在圈子内没有争议,要想在古玩行内“潜水”,全凭“道行”深浅,玩不起还是躲远点儿。

这不是不讲理,也不是吓唬人。古玩市场自古就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伪并存,圈内不时传出“古玩赝品案”之类,虽然会引起一时轰动,但往往不了了之,这是古玩行里特有的“景观”。

因此,现在哪怕知道对方是骗他钱的,可基本上没有办法,法律都理不清这种事。

再说,他现在去找那个人,恐怕都找不到了。换成是他,骗了别人一笔钱,肯定有多远跑多远,以后不会再有交集。

其实,“收藏圈里不打假,古玩行里不退货”,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有二:

其一,古玩没有一个标准的鉴定规则,全凭眼力,买卖双方也都凭各自的眼力。买到了赝品,只能怪自己眼力不够。要是卖家贱卖了宝物,也就是买家捡漏了,只能怪卖家自己眼力不足,同样不能追回损失。

所以,这种吃亏,应该是双方的,不能怪对方。

另外一点,就是古玩没有一个标准的价格体系,卖家定价也往往“随行就市”,大多是买卖双方经过各方面的较量后自愿成交的,包括拍卖场上也是在价格上进行较量,起拍价也就是一个参考价。买不买?决定权在买方自己,如果自己看走眼了只能认栽。

大叔现在虽然是心疼,但有苦也能自己吞下去。

随后,又让胡杨帮忙看右边的一排,同样又是一百多件。

大叔不着声色地拿起一块铜牌,丢到角落去。那块铜牌,是以前家里的狗子从附近叼回来的。这种东西,上不了台面,估计是自己妻子摆上来的吧?

只见胡杨却捡了回来,铜牌上面,还有几个神秘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