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其他的修复师有没有这个天赋,能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文物修复操作规范,就算有,他们也不见得能像向南一样,肯沉下心去,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整个人都钻到文物修复中去。
孙福民和刘其正几位老专家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随即又将目光转向了向南。
还好有向南这小子,既有天赋,也肯用心,实在是天生的文物修复师,不枉他们这些年来不遗余力的支持和维护。
文物修复界里有了他,这潭死水也该活泛活泛了。
此刻,他们目光灼灼地看着不远处正俯身在大红长案前,神情专注地修补着画芯的向南,眼神之中尽是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喜爱。
向南却是没有那么多杂念,此刻,他正小心翼翼地修复着摊在长案之上的这幅《江亭山色图》上的虫洞。
事实上,这幅古画上的虫洞过多,换作其他文物修复师,也许会采用另外一种修补方法——整绢托补法。
整绢托补法,是使用与画芯面积相同的整幅绢,贴于画芯背面,来取代局部修补。
对于破损处过多的画芯来说,用整绢托补,确实要更为省时省力。
但“整绢托补法”有一个极大的劣势,那就是两张绢粘合在一起,时间一久,如果画作再有损伤的话,就没办法再修复了。
其中的弊害,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也曾在《画史》中警告过:
“装背画不须用绢,补破处用之。绢新时似好,展卷久为硬绢,抵之却于不破处破,大可惜。”
向南自从踏入文物修复行业以来,一直是秉承着“可持续修复”的理念,自然不会做这种“绝后活”。
当然了,“整绢托补法”并非完全不可用,如果修复对象是属于残毁严重、支离不全,除了拯救于一时再无其他修复方法可供选择的作品,还是可以一用的。
而《江亭山色图》远没有到残毁不全的程度,至多修复起来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连复杂都算不上,向南不然不会采取“整绢托补法”来修复。
又过了一个来小时,堪堪两点钟的样子,向南就已经将画芯上的破洞全部修补完毕了。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给画芯托命纸,托好命纸之后,向南就将整幅画芯放到晾杆上,等着它慢慢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