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雪茹羡慕道:“你们几个居然是从小学一直同学到大学呀!”
“这很正常啊!我们的小学同学加起来好几千人呢!考上大学的太多了。”
“好几千?你们的小学那么大?”
“嗯!是我们扬州地区最好的实验小学。”
黄馨问道:“牟雪茹,是不是你小时候读的小学很小啊?”
“我家是四川山里的,我们村的小学最多时只有四十几个同学,十年里,考上初中读了高中的只有我一个,我当年的高考成绩是我们地区第一名。”
此时的四川省包括后来新成立的重庆直辖市,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最多的省。
牟雪茹的爸爸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其实只有高小文化水平,一直当小学老师兼职校长。
那是因为这所两个村合办的小学就他一个人,属于真正的“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教学质量可见一斑。
也是因为爸爸是老师的缘故,所以牟雪茹才没有辍学,考上初中走出大山后,她家还咬牙支持她读书。
山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相当严重,牟雪茹应该算很幸运了。
这也得益于八十年代两极分化还不严重,穷孩子出头的机会很多。
放到二零一五年后,那种山里的孩子能够考得上复旦大学这种名校的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了。
萧蔷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道:“四十几个学生的小学?还是最多的时候,我们一个班级就六十多呢!”
黄瀚看她的表情想起来“何不食肉糜”的典故,笑了。
因为第一次得知大山里有那种几个人、几十个人的乡村小学时,黄瀚一样的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