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温州城”、“福键城”兴起不久,就因为其环境恶劣、功能单一被淘汰,这没法满足客人的需求,也影响客人体验感。
于是,善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东筦本地老板迅速山寨了香江流行的夜总会,容纳世界各地的风俗,取长补短,便推出了大宝剑的最初模型。
简单地说,就是建一栋四五层的楼房,一楼是大堂,二三楼用来唱歌喝酒,四五楼是客房,特殊服务。
这时候的大宝剑还只是最初模样,什么冰火一条龙这些还没出现,但是依然能吸引不少客人过来。
巅峰时期,几乎每个工业区周边都能找到类似的配套,不过消费价格也极高,带陪酒小妹开一次房的价格至少在两千元。
对比当时东筦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无疑是天文数字。
再往后一点,随着电子工业兴起,原先在台湾的电子产业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东筦转移,大批台商奔赴东筦。
台商比港商更讲究个人生活品质,于是东筦大宝剑业再次发生质变,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特色,推出新的版本出来。
1997年,金融海啸,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筦企业遭受重创。不少企业开始注重国际标准,引进标准化操作。
当时东筦大量工厂破产,部分失业女工因生活所迫从事大宝剑服务,壮大了东筦大宝剑行业。
作为大宝剑业消费主力的企业主们,这时才发现,其实标准化操作早都在东筦大宝剑业普及了,他们还没人家大宝剑老板们与时俱进。
于是在半是玩笑、半是学习的传播中,“东筦i”一词开始流行,并成了东筦大宝剑的标签。
“莞式服务”胜在均质和高标准,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东筦从业者,既有从态度到流程的细节标准培训,又有服务后客人回馈和打分以决定收入的绩效考核,使每个客户都能得到“超出预期”的服务。
将标准化生产管理带入大宝剑行业,对有丰富制造业经验的东筦民营资本来说,完全是水到渠成之举。
于是各种高大尚的酒店纷纷而起,对酒店经营者而言,大宝剑业则是一门高收入的生意。
一间大宝剑酒店的成本大致包括明面的成本如申请牌照的几万元、通过消防检查要几十万元、物业租金、房间的装修成本、水电成本。
隐性的成本则包括向公安、卫生部门的纳贡,政府不时收取的一些“捐款”、“赞助”,以及应付一些社会无赖或是无良记者的敲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