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但是,李岚姗又根据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历史,作出一个更疯狂的推测。

古人效忠的,是他们隶属的朝廷,而非他们隶属的民族。在古人眼里,真正值得哀痛的,是皇帝老儿换姓,也就是改朝换代,而不是异族的统治。

而古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是在和外族的斗争中,逐步增长的。

唐,公元626年的时候,大唐的民族意识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到了宋代才了极大的提升,真正达到完整的民族意识,却是在元末之时。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样口号之中,才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之后,根据历史的记载:在满清入关后,南明民众本已经投降满清政权,当得知满清政权要颁行“剃发令”,纷纷揭竿而起。外国传教士都奇怪,平常如此懦弱的中国人为何变得如此勇敢。这说明民族国家意识在普通百姓中已经觉醒,而士大夫早已能区分效忠一姓和效忠民族。

然后才有了一句名言:“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大唐,百姓还是处于先有家,后有君,才有国的理念当中。

大唐尚如此,那些没有开化的蛮族们难道就已经有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吗?

李岚姗的理念基础确实惊住了李元兴,看来学霸绝对不是白叫的,三天时间,仅仅三天时间,竟然可以有这样的见解。

又读了一遍李岚姗给的方案后,李元兴将这十几页纸扔进了火盆当中。

“你怕了?”武曌乐呵呵的问道。

“你说呢?”李元兴反问。

武曌呵呵一笑:“要是我早就烧了,这篇东西核心思想就两个字,在你理解了这两个字之后,真正的方案就不过就是五个字罢了。”

千金买马骨!

不用明说,李元兴与武曌都明白肯定是这个方案,而且绝对不会有更好的。

马车停在耀州城下,李元兴吩咐安排王语烟去休息,然后对白二娃说道:“走,去工坊看看,本王准备找一副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