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朔然本科和黎怀是同一个大学,前几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去一所地方院校的文学院,拿了个研究生文凭,当时正碰上《疾风骤雨》出版,他顺手就写了关于这本书的人物研究,因为自身的名气,这篇论文还被网上转载了几轮。

“说不定就是这个原因,”乐朔然其实也不太确定,“不过昌烨从来不看电视电影,也没看过我演的片子,这点我可以确定。”

胡导也说,昌烨在人际交往方面多多少少有些障碍,他不喜欢看人的眼睛,也讨厌客套话,对电视电影的改编都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只有文字。

“他是一个作者,笔记本的效果,应该会比现场表演更好些。”刚才简短的交谈,让黎怀多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他唯一不太确定的是,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能不能够说服这位挑剔的原作者。

第二天,忽然有个陌生人申请加了黎怀的好友,备注很简单,就四个字:我是昌烨。

黎怀忙点了通过。

那边没有半句多话,直接发来几段长文,全是关于人物的讨论。

黎怀心中一喜,认真看了起来,不时也回复几条过去。

又过了两三天,胡导给黎怀打电话:“成了,昌烨答应重新签合同,这一回,指定你演应池!”

这几天,为了保住拍摄的版权,胡导急得满嘴泡。

已经快要完工的摄影棚,花出去的大笔资金,都意味着一旦停工,他要面临巨大的损失。

那位昌烨又是个很不好搞定的主儿,合同上黑纸白字的约定,他偏偏还占着理。

其实胡导之前也没有太指望着黎怀,他更看好另一个年纪稍大,名气也更大的男演员,没想到那位才跟昌烨见面就搞砸了,更没想到,黎怀这边却传来了好消息。

胡导觉得黎怀也不错,反正如今只要能顺利继续拍摄,他就阿弥陀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