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页

“81年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是什么?”谢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询问马总。

“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马凤山回答。

谢凯打了个响指,“就是这样,试飞继续,设计改进工作继续,保留成果,维持住技术团队!”

“民航跟航空主管部门现在都不支持。”马凤山提醒道,“很可能会让投资打水漂。”

“我们这基地太过偏僻了,我觉得自己搞几架用,还是不错,郑主任,您觉得如何?”谢凯笑着问郑宇成。

郑宇成心中后悔死了,哪里还有心思跟谢凯开玩笑。

“708所归属我们404,同时,5703厂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也必须归我们!否则我们不会投资。”谢凯提出了要求。

“708所的设计人员没有问题,5703厂那是跟麦道公司合作的基础,他们在国内生产,只有这家大飞机厂……”技术团队归属谁不是问题,只要给经费。

现在国内跟麦道公司的谈判已经接近了尾声。

谢凯知道,跟麦道公司的合作也是国内大飞机项目主管部门在92年提出的大飞机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跟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合作制造装配d8090;第二步,中外合作研制ae100,约在13年后的2005年服役;第三步,自行设计制造180座飞机,在18年后的2010年实现。

谢凯比谁都清楚,整个计划第一步因为麦道公司破产被波音收购而走上绝路,仅仅在国内组装了25架麦道;第二步因为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毁约,彻底终结。

“即使不能,那架飞机的组装也必须完成。”谢凯清楚5703厂里面的那架飞机的命运,“数千万的材料,哪怕生产出来的飞机不怎么样,也不能浪费了。何况需要试飞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设计改型。”

谢凯清楚,如果不组装出来,这架飞机几千万的材料,将会在跟麦道的合作准备中,变成工人练铆钉枪的道具。

“这可是三千万!”郑宇成提醒谢凯,“我们花三千万买一架没有定型的飞机干什么?再说了,我们这里也没有地方停。”

“你不是想要整飞机项目吗?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至于如何抉择,那是你们这些领导的事情。”谢凯对郑宇成跟一帮满脸担忧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们说道。

运十下马,历史会按照规矩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