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铝业公司里面,我们发现,他们的45万吨大压机重型铸造横梁巨大弹性变形跟结构偏转,对于锻造精度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使用寿命非常短,上下横梁每使用5万次就得报废,立柱跟液压缸更是只能使用2万次就报废……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非预应力结构,以螺栓固定多层超厚钢板形成整体框架,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重型铸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金相组织粗大等缺陷……”
沈鸿一连串的专业技术术语,让郑宇成更是发蒙。
就连谢凯,对于这些,也仅仅只是勉强能够理解。
“我们采用苏联的这种设计技术吗?没有参考,是否可以成功复制出来?”谢凯最担心的是这个。
苏联的75万吨大压机,绝对不可能给其他国家的人看到。
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没有希望看到的。
“不,我们都是采用自己的特殊设计。放弃苏联的非预应力结构设计,这技术我们不清楚。华清大学这些年一直在研究钢丝缠绕预应力嵌合结构……”沈鸿对着谢凯说道。
谢凯能听懂他的专业介绍,这让他很是欣慰。
他在介绍的时候,也是盯着谢凯的表情的,这并不像是不懂装懂。
“这种技术研究出来了?”谢凯变得有些惊喜起来。
国产八万吨大压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这种。
不是说九十年代才研究出来?
如果这种技术搞出来了,他们的大压机无论是锻造精度,还是生产效率,都会远比同类型的高很多。
那是属于真正的新技术。
“目前只有理论研究,模型试验虽然也取得了成功,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最终验证技术的可靠性。”沈鸿看着谢凯,严肃地说道。
潜台词很明显,这种技术,他们也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