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页

何超带过来的狙击手在满满一箱的子弹里面一颗一颗地挑选子弹。

“批量生产的子弹,尺寸差别应该都不大吧?”谢凯不解。

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尺寸几乎都是一致的,这是专机专线生产的优势。

“就因为批量生产,所以弹头的精度不会太好,特别机枪子弹,这本来就不是为精确射击而准备的。机枪的作用是形成密集的火力压制,子弹的弹道不需要那么精确……”何超对着谢凯苦笑着解释,“所以我们的狙击手训练前,都会对子弹进行挑选,尽量确保每一枚子弹的精度相差无几,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弹道。”

谢凯明白了。

子弹弹头的重量不大,公差却不小。

“弹头的圆度以及表面光洁度,都会对弹头的弹道造成影响。同样的一把枪,同样一名狙击手,都无法保证在同样的距离击中同一个位置。”杨斌也做出解释。

狙击手在一整箱上万发的子弹里面挑选,最终只选出了一百多发对于他来说可用的。

肉眼根本很难看出这些子弹的差异。

至少谢凯等人就做不到。

“专用弹准备了多少?”何超问道。

“三百发,一共三批,每一批的装药量都是不同,弹头略微有差别。不过每一批次的弹头圆度跟公差都是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每一枚弹头的重量,差异也只有01克以内。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400米范围内,狙击手经验丰富,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误差不会超过两公分。”韩卫东平静地说道,“当然,得是对自己使用的枪有足够了解的狙击手。”

韩卫东的话的意思让谢凯都觉得诧异。

六百米距离,弹道散布只有两公分?

这是不是太吹牛了一些?

就连国际一流枪械,弹道散布范围在100码,也就是91米左右的距离才在3公分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