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叫湖东河的审稿编辑,资历较浅,但他却是毕业名校的博士生,拜师华国生物学的院士,同时也在京城市当兼职教授。
他当时指着电脑屏幕,就像看到一个天大的笑话一样,说道:“尤哥,你看看,我刚才收到一篇多么荒唐的论文稿件。天呐,一共竟然有十一万字,看起来就像古代医术一样可笑。真不明白,他是将他知道的所有偏方,都收集整理寄给我们吗?”
这篇论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跟他们平日经常接触的昆虫学论文有很大不同。
如今大部分的生物学论文,无论是宏观方向,还是微观方向,都依赖大量的观察实验数据。
他们是专门刊载昆虫学相关研究的专业杂志,论文当然也不能这样写。
而这个叫做刘景怀的论文作者,这篇论文更像是结论与案例的结合体,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
这种论文,在湖东河这种常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来看,完全是蒙骗人,胡编乱造的办法。
“这个人怎么敢寄到我们杂志社来,当我们这是什么三流杂志吗?我们可是华国最权威的生物学杂志之一。”湖东河满脸不屑地抨击这篇文章的作者。
尤梁最初听湖东河的描述时,也觉得挺好笑的。
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性格沉稳,并没有像湖东河反应那么激烈。
湖东河将下载下来的文件快速删掉,然后对尤梁说道:“梁哥,你是二审编辑,这篇文章绝对没有任何价值,完全是胡编乱造的东西,一种物质,夸出花来了,什么消炎,止痛,还什么修补谷骨骼问题,听听,比以前那些穿街走巷的行医郎中还能吹,他怎么不上天呢!”
尤梁也下载了这篇论文。
华国昆虫应用研究的编辑部,要求任何一篇投稿的论文,都要两个编辑同时交叉审核。
无论这篇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通过初审,都必须有两名编辑的审核签字。
听到湖东河的话,尤梁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只是从文档的第一页开始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