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西方欧美地区习惯对国内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形成领先两三代的优势,一旦国内突破一代,立马会开放更先进一代甚至两代的产品销售;
按照行业标准,45~40n下一代是32~28n,32~28n下一代是22~20n,如果西方保持这种常理,我们把场面弄好,他们可能直接开放支持20n工艺制程的光刻机,这样从各方面都会削弱国产发展。”
然后陈嘉欣提出看法:“我觉得可以安排即将在京成立的通讯业务子公司参与配合造势。”
几人一商量,大方向就定了下来。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所谓瓦森纳之类的管束协定,它要生效的前提是产品有代差,为了保证这一点,西方是步步扩大优势。
抛开那些过去了的造不如买操作不谈,目前在各行业尤其是半导体领域领先程度是很吓人的。
实际上国产可商用的光刻机连90n都没有,甚至更夸张一点说,130n包括180n都是半空白状态。
不过现在星空半导体是直接要把实验室级的45n产品用到生产线上,从实际角度上,这就算是商用了。
所以,常理上,西方的确会至少放开32~28n的产品。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大方面的事情,一是放开后会打击国产厂商的研发积极度,因为产品会滞销,没人乐意使用落后产品。
二是一条晶圆生产线的建设或者产线升级,涉及到的类目众多,时间周期不短,不考虑将来euv那个吓人的1年起步周期,duv也是需要好几个月上年的时间,一旦选定产品,至少未来三年内同级别产品销路会锐减。
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都不谈什么经验影响下的产品使用体验差距等等,正常商业公司无论国营民营都会直接摆烂。
现实也差不多,上微电总成生产了90n前道光刻机之后,至少六年时间没有推新,至于更长时间有没有,温良不得而知。
如果没有博浪这种疯批公司在,结果还是踏马的会摆烂。
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