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低成本的柔性制造

要知道轰油6使用很多轰6的制造技术的加工工艺,面几乎60%的零部件可以互换;而运\\油—15除了底子是运15plus外,剩下从里到外几乎是全新的,下下全部加宽加大不说,连发动机也从两个增加到四个。

可以说从里到外全都换了个遍,妥妥的新机型。

按理说沿用成熟技术的轰油6应该比全新的运\\油—15的采购成本要低才对,结果两者正好相反。

空军的领导很是纳闷儿,于是便实地走访了腾飞集团和西北航空厂,不看不知道,这一看着实吓了一跳。

本以为两个航空企业规模差不多,实力应该难分伯仲,结果实地一看才发现,两者的理念,使用的技术,应用的工艺,采取的配置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下。

西北航空厂的轰油6采用60%多的轰6成熟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确是降低了成本,但这种降低成本关键看跟谁比,跟传统的航空厂比的确如此,但跟腾飞集团比就不够看了。

因为腾飞集团生产运\\油—15的技术95%沿用的运15的生产工艺。

这说明什么?

腾飞集团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以节省95%的夹具、模具、公差测量等方面的成本,只需在另外5%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就可解决全部的生产问题。

而西北航空厂只能沿用60%的轰6生产线已有的夹具、模具、公差测量工具,剩下的40%完全需要重新制作,介于空中加油机的特殊性以及在空军方面并不庞大的保有量,不少特定模具、夹具估计用完这个机型就要被淘汰报废。

恰恰是这些东西在轰油6生产占据大量的生产成本。

反观腾飞集团,根本不用考虑这些,虽然有所差异,但腾飞集团会尽可能将这些特定的夹具、模具、公差测量工具应用到其他机型的生产加工去,另其继续发光发热。

而这便是腾飞集团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并逐步应用到航空生产的航空器柔性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