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别说是fb—2000项目了,就是挂在发动机测试台上的那台d—60l-22涡扇发动机都是个掩人耳目的托。
因为腾飞集团充其量只掌握了一部分高强度兼具高韧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而在这条科技树上,根本不同配比的环氧树脂以及其他化学制剂会形成不同属性的材料,正因为如此,可以根据不同复合材料的属性灵活配置在不同领域。
如此不但可以优化航空航天器的性能,更能很好的控制成本。
就拿美国的f—22战斗机来说,公开资料上说机身上使用了将近25的复合材料,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兼具高韧性的特殊复合材料。
实际上这种高强度兼具高韧性却因为在f—22机身位置的不同,呈现出的状态特征差异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就比如说f—22前机身的蒙皮和边条使用的是i7\5250-4型预浸料;电子设备舱门却用的是i7\apc-2预浸料;内部框架以及油箱框架则用的是i7\pr500pt预浸料;至于进气道使用的又是i7\977-3预浸料。
光一个前机身就是用了四种不同的复合材料,尽管这些复合材料都用i7碳纤维作为增强,但后面的环氧树脂的配比不同,使得复合材料最后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
有的地方单纯需要高强度和高韧性,有的地方在两者兼具的同时还需要具备雷达波穿透性,有的地方则要求具备极高的耐热性,而有的地方在抗腐蚀性上需要更高的指标……
这些东西都需要不同的环氧树脂配比才能实现,问题是腾飞集团目前只做出h—zb800型复合材料,只相当于f—22上的i7\5250-4型预浸料。
换句话说以腾飞集团目前掌握的也只能新一代作战飞机部分蒙皮和边条材料的制造技术,至于内部框架,油箱框架,进气道,尾翼,电子设备舱门等部位的复合材料,腾飞集团别说具备了,就是该怎么突破都还是懵里懵懂毫无方向。
若非如此,此时的新一代作战飞机就不是预研了,而是完全可以正式立项,毕竟关键的复合材料弄出来,配合钛合金和铝锂合金,量产不敢说,但一两架原型机还是很快能弄出来的。
之所以没有把预研正式立项,究其根本还是在很多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