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同为“静不稳定”飞机,“真龙2”走的是和十号工程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更接近于美国的正在试飞的f—22隐身战斗机的静不稳定技术。
凡是扯到了f—22,绝对是高大上,“真龙2”同样如此,哪怕从外观到内核与f—22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一项采用与f—22隐身战斗机相同水平的静不稳定技术,“真龙2”验证机便在诸多舰载机方案纷纷下马的情况下,被总部给保留下来。
原因很简单,三代机是有了眉目,但在四代机的技术细节上上到总部首长,下到一线技术人员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总体框架,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多试,多验,以便摸索出符合国内实情的稳健纪录路线。
腾飞集团作为先进的材料,部分大型部件以及专业设备的供应商,在十号工程以及已经开始筹备的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过程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担一部分下一代战机分系统的研制和验证,无论是总部还是承担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研制工作组都是乐见其成的。
再不济也能帮着分担一些高昂的研发费用不是?毕竟腾飞集团在国内航空工业圈儿是鼎鼎大名的土豪企业,在技术上砸钱从来不皱眉头,这样的企业要搞有利于下一代战机的技术验证?试问谁会不支持?
于是总部直接划拨专门预算?将一半的研发费用给担下来,剩下的一半儿当然是腾飞集团自掏腰包。
这要是放在其他企业身上?估计直接就能哭,真刀真枪的实机验证项目,可不是吹吹风洞?算算数学模型那么简单。
而是需要生产真正的试验验证机,整个流程与研制新型号没啥区别?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些飞机注定无法投入使用,因为他们天生为试验验证而生?是为航空技术进步献身。
因此,这类项目又是只花钱无回报的义务劳动。
钱大把的花不说?还得不到好处,本身干的人就少?结果上级还只负担一半的经费?剩下的企业承担,那可是造飞机呀?哪怕只承担一半也不是个小数,随随便便几个亿都是等闲。
1997年的几个亿绝对是天文数字?真的没几家能承受的起。
结果庄建业不但接下来了,而且还跟得了什么宝似的,高兴的不得了。
是庄建业不懂这种技术验证机费力不讨好的套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