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那位墨子?”倪天养自言自语,跟着走了过去。
亭子里果然有雕像,但不像鲁班像那样只是单人的雕像,而是一座群像。
群像最主体的部分是一个老人,相貌清瘦,筋骨突出。他身边还围绕着很多稍微年轻一点的人,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表情各异。有的在深思,有的在微笑,有的则看向不知名的远方。
战国时代,儒家之下,就是墨家。
鲁班是鲁国人,是土木建筑的鼻祖;墨子更出名的身份则是一位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与教育家。
他与他的弟子们在当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与思想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百家争鸣中甚至有非儒即墨的说法。
墨家最大的理论,就是“兼爱”与“非攻”。
墨子认为平等博爱,君臣父子兄弟都是平等的,墨子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要求停止战争,争取和平。
要知道,战国时期还是一个奴隶制时代,这思想在当时极为先进,可以说是跨时代的。
同时,他对宇宙、逻辑、数学、物理等有着独到的认识,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墨子在三十岁以前,就建立了一座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墨者行会,所有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
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像一个圣徒一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周围的人,让他们舍弃安逸的生活、全心全意地跟随着他,实践他的理论。
墨子及门人尽力为人们做好事,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行侠仗义,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还踵。”
凡事超前半步就是天才,超前一步是贤者,超前百步可成圣人,但很难长久。
墨子以个人魅力凝聚墨者,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再没有像他这样的人,墨者行会就近乎分崩离析,再没有以前的战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