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页

匠心 沙包 873 字 2023-02-10

当然,它们也不一定全部准确,很多都是牵强附会。但会被许问记下来讲给观众们听的,一定经过他的亲自验证,必定真实有效。

现代的则是使用科学仪器,进行微观的分析,观察上面有什么样的细菌与真菌,腐朽给木料造成的变化等等,判断各个部分分别需要什么样的处理。

这些判断细致而复杂,许问分析处理起来却游刃有余,条理非常清晰。

明明很枯燥的内容,他讲起来却格外吸引人,有些人只是随便点进直播间来听听看的,没想到竟然就这样停下了脚步,认真地听了起来。

那些口诀每一句都朗朗上口,里面的内容仿佛每一句都可以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挂钩;显微镜下展现出来的微观世界,为他们展示了生活的另一面。

这也是文物有趣的一点。

类似洗脸架这样的文物,它非常的生活化,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的物品。

所以它从设计制作出来开始,就与“人”密切挂钩,有了分割不开的关系。

所以,透过宏观与微观的这些细节,完全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痕迹,也可以看到这件物品在荒弃之后,延续了百年千年的孤单与寂寞。

物因人而生,因人而废,它本身没有生命、没有灵魂,但透过时光与人生活的痕迹,它仿佛与人共享了一段生命一样。

万物自有灵,这灵,自它本身透出,自它的每一个角落透出。

说来也怪,许问的这段直播时间并不算太长,但透过他做的这些事情和他说的话,观众们莫明其妙对这一堆烂木头产生了感情,迫不及待地想要看见它修复之后的样子了。

许问讲得很细致,动作却也不慢。

他一边把木头切片送去检测,一边趁着结果出来的时间画了详细的图样,拟定修复的流程设计。

这些步骤他都是当着观众的面做的,认真严谨,丝毫不乱。

与宋继开等文物局的人朝夕相处了三个月,他的工作方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