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伸手扶起李承乾,坐于床边,长孙皇后柔声道:“乾儿自幼长于深宫之中,不明世事,多到民间体察民情也未尝不可。”
轻描淡写就给事情定下了基调,李承乾心中孺慕感动,却听长孙皇后继续说道:“但也要注意分寸,想要离宫,直接报请你父皇即可。”
点到为止,李承乾自然明白,知道母后不准备追究此事了,轻吐了口气,忍住心中的欣喜,连忙答应下来。
微微摇头,长孙皇后笑道:“清楚就好,乾儿近日来,身体如何,学业是否有所长进?”
听到自己熟悉的问题,李承乾压力稍减,根本不用思考,就习以为常地对答起来,如同例行公事,又聊了几句,无非是气候变化,注意身体之类的,母子之间,静坐对望,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说,最终却是没有开口。
沉默片刻,长孙皇后轻声道:“乾儿,我要回宫了。”
“恭送母后。”李承乾站了起来,纵然已经逐渐习惯,但是心中却依然失落难言。
房门敞开,一群宫女鱼贯而入,对于忽然出现在房中的李承乾,谁也没有表露出诧异之色来,行礼呼了声参见殿下,就拥在长孙皇后旁边。
盈盈几步,长孙皇后突然回首,柔声道:“乾儿,今日……你也累了,早些歇息。”
眼睛流露出几分不舍,李承乾揖身答应,陪同长孙皇后出了宫阁,一辆华丽辇车就停落其中,几个寺人连忙卷开精美细致的薄纱帘帐,宫女轻手搀扶,长孙皇后盈盈落坐,辇车起动,与李承乾道别了句,悠悠而去。
随行几步,出了东宫,望着辇车从皇城门中进去,李承乾怅然止步,仅是一墙之隔,却难以逾越,轻轻叹了口气,回身返宫,颇有几分垂头丧气。
夜色近暮,太极宫中却呈现出一派金光灿烂、富丽堂皇的景象,镂空金漆御座设在六层台阶高台上,周围六根蟠龙金柱、梁、楣、天花板上都沥粉贴金彩画,更显皇家的尊贵。
两仪殿内,李世民浑然忘我地批阅着文武百官的奏折,眼睛不时掠过思考之色,手中朱笔却不迟缓,或勾或圈,写下几句指示,有些干脆毫不理会,直接扔到旁边,这叫留中不发,表示事情自己已经知道,却不愿意立即做出处理。
天下政事,尽在一笔之间,李世民深知事无巨细的道理,即位多年,自然也清楚什么事情可当机立断,什么事情要拖延不办,分寸两字,却是明君与庸君的之间最大的差别。
而且,大唐立国多年,朝廷早有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政事运作班底,一些普通的事情,自有朝中各省各部大臣处理,办妥之后,呈上给李世民过目就行,若是出了差错,御史台的官员也不是吃素的,眼睛鼻子堪比鹰犬,嗅觉灵敏,闻到什么风吹草动,连调查都省了,先弹劾了再说。
况且,李世民什么人物,若论权谋驭下之术,放眼古今中外,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真是没有几个,想要在他面前耍花样,那纯粹是嫌命长了,朝中重臣,多数是当年秦王府帐下,彼此知根知底,轻易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