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

就在两人继续思量的时候,楚质轻声笑了下,提笔在画架子的纸上写下两个大字,听到动静,赵概、何涉抬头看去。

“风、月。”吟诵了下,知道了答案,不是自己猜测出来的,赵概也没什么喜色,轻轻点头说道:“风月坊,名字不错,有些意境。”

“景纯,你为何不将两字明白写出来,而故意疏漏几笔呢?”何涉微笑问道:“其中蕴藏了什么隐义?”

“风月二字,如今没有了边,那就是……”楚质笑着说道。

“景纯巧思,风月无边,意境悠远。”赵概眼睛一亮,赞叹道:“而且十分吉利,喻示着风月坊财源茂盛,没有边际,一语双关,实属难得。”

楚质闻言,憨笑不已,其实他哪里能想得那么远,当初还没有建作坊,楚质就是开始寻思给作坊取个名字,思来想去,就想到风月两字,继而想到风月无边的典故,本来是想以这个作为噱头,以吸引众人的眼球,以后再换回来,没有想到经赵概的解释,居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

“行了,别夸下去了,些许小聪明,不足为奇,想要治国安民,还须以正道。”何涉含笑说道:“叔平,对于新科进士的安排,政事堂可商议出什么章程没有?”

楚质一听,事关以后的前途,岂能漠然置之,立即肃穆敛容,安静了下来,目光看向赵概,心里打起的小鼓,有些微的紧张感觉。

第二百零九章 答谢

轻瞄了眼楚质,赵概微笑说道:“还能有什么章程,按以前的先倒,三甲以上进士,直接授予官职,赴地方为官,第四甲已下并诸科同出身进士,留京守选。”

楚质微微点头,对此也清楚了解,身为宋代的进士,远远比在其他朝代幸福,由于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几乎将士族势力扫荡殆尽,重新统一天下的赵宋王朝建国之初就定下以文官治国为基本国策。

文人士子一经科举登第,马上授予官身,发给公服,然后全部送到地方上去历练,第一甲进士及第的进士,自然有些优待,得授将作监、大理寺评事等虚职,但只是挂个名而已,一样要以通判差遣,也就是到地方做幕职,有点像现代的挂职下放。

不要小瞧将作监、大理寺评事等虚职,虽然才是八九品小官,却因为有京官职衔,一上任就有签发文书的权力,其余的进士,第二甲授初等职官,第三甲授试衔知县,在补上实职之前,都没有这个权力的,签书两字表示有职有权,这是靠名列一甲争来的,其他试衔诸官,说白了就是试官。

也就是说,名列第一甲的进士,是正式的官员,而其他二三四五甲进士,到地方赴任为官之后,还是处于见习时期,要经过朝廷的考核,才能正式纳入编制,当然,就算是在见习期间,只要大错不犯,哪怕尸位素餐当个庸官,通不过朝廷考核,这些人的俸禄待遇与正式官员也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下岗的说法,导致冗官越加膨胀起来。

当然,这种事情不是目前的自己可以理会的,相对而言,楚质更加关心自己将被朝廷下放去什么地方,在古代为官,第一先要条件就是地理位置,要知道古代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彻底的开发,如果被下放到苦寒险恶之地,去一个充满毒蛇猛兽、沼泽瘴气的地方赴任,楚质觉得自己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抗旨不遵了。

“叔平,不要装糊涂。”何涉微笑道:“难道你没有听明白老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