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页

对此杨承平却不感失落,因为经过几日的反思,他也有洗手不做的念头,毕竟不是单纯的逐利商贾,为了利润可以无视一切,有家族的负累,幡然醒悟之后,不敢再作出有辱门风的事情。

然而杨承平却不知道,就算食盐产量大增,只要朝廷的食盐专卖政策依旧,百姓享受不到实惠,私盐贩卖泛滥的情况不会有所改变。

得到满意的回复,楚质也不耽搁,立即打道回衙,春天一到,事情又开始繁多起来,又到了忙碌的时候。

望着楚质远去的身影,杨承平心中掠过敬佩、羞愧、感激之意,良久,才回身对旁边低头的随从说道:“于二,明天你就带人来……”

忽而发现于二满面悲伤,扑通跪到在地,双手捧着盐粒,默默流泪不止,杨承平轻轻叹气,当年于二的兄长就是为了煮盐,进山砍柴被毒蛇咬伤,最终不治身亡,而现在看见晒盐之法,根本无须器具柴薪便可制出盐来,心情肯定极其复杂。

少了煎煮之苦,以后盐户们应该好过些了吧。

回到县衙之中,审理了几个鸡毛蒜皮的小案子,无非是邻里是非,斗殴打人之类的琐碎矛盾,对此楚质也算是经验丰富,不执著谁对谁错,凡事以调停为主,宁愿拖到事主自动撤诉,轻易不肯宣判,深得礼之用以和为贵的精髓。

对于楚质的审案方法,旁人一直不明其意,猜测认为知县大人是怕断错案子,纷纷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小心谨慎,直到年底各知县到州衙述职时,众人才发现,以前数量居高不下的钱塘县,今年的案子反而少了几成,且事主不服到州衙上诉的情况极少。

立时,知州范仲淹大加赞赏,让楚质介绍具体做法,适时众人方知,一个调字居然有这么多门道,什么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让事主胜败皆服等等新奇理论,着实让其他知县或心服口服,或不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在第一年政绩考评中,毫无疑问,楚质肯定少不了一个忧字。

眨眼又到中午时分,劝退两个由发生口角而升级为斗殴的小伙,楚质悄悄地伸了个懒腰,一拍案木,当下宣布退堂,其他案子暂且下午再审,见到没有热闹可看,堂外围观百姓也纷纷散去。

迈着悠悠步伐往内衙走去,寻思着待会是吃鱼还是羊肉,夏秋时际才是享用海鲜的好时节,现在还是羊肉美味些,打定主意,楚质又开始琢磨羊肉的烹制方式,是清蒸、红烧,还是闷煨……

片刻,楚质就知道自己用不着犹豫了,有人替他作出决定,从州衙赶来一个衙役,呈上范仲淹的请柬,注明是邀其赴宴。

愕然,低头细看,居然还是私人性质的,愣了半响,楚质反应过来,匆匆忙忙回房脱去官袍,换了件便装儒服,问清楚宴客地点,立即出门而去。

宴会地点是州衙附近的一家小酒馆,酒菜好像有几分特色,生意还算可以,大堂内宾客满座,气氛热闹浓郁,楚质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毕竟了解范仲淹的简朴性格,楚质可不敢穿得过于奢华。

一身简单儒生常服,怎么看都像是个还在书院苦读的少年学子,相对而言,张元善就显得扎眼许多,刻意打扫了番,衣着隆重正式,与酒馆内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他显得有些尴尬,特别是见到了楚质,马上意识到自己似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