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小螺蛳砸碎丢进塘里做了一个窝,然后用海竿挂上大螺蛳丢到窝子里。
装备又升级了,这次升级的主要是鱼竿和鱼线。
在真腊对付大鱼的时候,苏油感觉竿子不够厉害,特意让人给自己定做了一根竿子。
用的就是马槊竿子的技术,不过内芯还是竹肉,是南方特产的一种己坚韧的竹子——长在崖边石头缝里的厘竹。
内芯外层则粘合竹片,合起来拼成一根竹竿,外观看上去和普通竹竿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是实心的,而且取的部位贴近外皮,坚韧程度不是竹子原竿可比。
近代的撑杆跳运动的竿子做法也类似,要是再遇到三百斤的大鱼,苏油现在手里的竿子也够使了。
线轮换成了新产品——鼓轮,里边的机件,比纺车轮更加的精密,这是得益于四通金工对自行钟小型化的不懈追求。
线用的丝线,其实蚕丝的强度非常结实,它的问题在于纺纱线的时候,蚕丝与蚕丝间交缠的紧密程度不够。
解决这个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用煤油作为润滑剂,就能让蚕丝在编织的时候更加紧密的交缠在一起,可以得到同等强度下,线径更细的丝线。
加上手工作坊精致的漆水工艺,烤蓝防锈的鱼钩,编织后挂胶防水的鱼护,很多人不知道,苏油所用的渔具,其实是大宋最尖端科技和工艺的集大成。
钓大鱼浮漂不用太讲究,棉线结在鱼线上做定位,能挡住一个鸽子蛋形状的浮漂就行。
不过这枚鸽子蛋在水中能够反射日光,非常醒目,原因是漂体的漆水里边混合了微笑的蚌壳珍珠层细片,反光的角度很宽,只要不是正对太阳垂钓,抛投很远都能看清。
这口塘面积有七八亩,另一边出水口那里,八公在组织庄户们准备下网了。
扁罐和王彦弼干完手里的活,也跑来看爹爹钓鱼,不过娃子性子耐不住,那边打鱼当然更热闹,于是又跑那边去了。
塘里的鱼很多,不过听八公说出了草鱼和一些用来净水的鲢鳙,别的鱼都是夏天引水调温的时候自己带进来繁殖的。
鱼塘也不全是养鱼,差不多有六分之一的面积还种植了莲藕,分别来自眉山和两浙路,一种脆甜,一种粉多,一种开花偏白,一种开花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