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5页

“如今诸国使臣集聚汴京,从稳定藩国之心出发,需要陛下加以慰恤。”

“夏至就快要到了,先王顺阴阳之义,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圆丘,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既然有此礼,不如就利用这次机会,让藩国观礼,使知我大宋礼仪文华之盛。”

赵顼翻着各方信件:“朝中礼仪之争,定下了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大宋的祭祀制度,到今天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天地合祭就是其中之一,而朝臣里边支持的和反对的,差不多五五开。

主要是几个原因,一是经济能力限制,能少搞一次就少搞一次。二是……夏天太热。

群臣出于“爱君”的缘故,认为“当今万乘仪卫倍加于古,方盛夏之时,不可以躬行。”

大夏天里几万人顶着太阳晒一天,很容易出事儿。

除此以外,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方方面面都有争议。

判太常寺李清臣上书:“天地之祀,万国观法,未易轻言。”

“今夏至已近,而乐舞未修,乐章未制,八变之音未及习,斋祭之服未及成,斋宫未及立,坛遗未及广,牲犊未尝在涤。”

“窃虑有司速于应办,或致灭裂,有失严恭。伏乞更加详酌。”

时间不等人,陛下,该准备了。

于是赵顼下诏,让礼院赶紧筹措,结果礼院吵成一团乱麻,将事情上移到中书。

中书下群臣合议,这下更好了,谁不是六经三礼读出来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吵得更加热闹。

最后王珪发话,先定大事,首先,搞不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