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这笔基金,苏轼开始搞人居改善工程。
杭州频海,水泉咸苦,唐代刺史李泌,始导西湖,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引水入运河,溉田且千顷。
但是湖水里边多水草,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之后大苏做通判的时候整治过一次,苏油做两浙路转运使的时候整治过一次,到了现在,葑草再次堆积,变成沼泽。
加上变成城中居民排污的地方,水又出不去,滋生大量的蚊虫。
此次疟疾流行,给杭州敲响了警钟。
苏轼考察了地理后,上奏朝廷:“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浚茆山、盐桥二河,以茆山一河专受江潮,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复以馀力修治城中诸井,民获其利也。”
高滔滔同意,苏轼便立即开始以工代赈,救荒之馀,复行工役。
经过这次整治后,西湖最终变成了后世所见的模样,成了一个城市的大后花园。
长堤造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将这条堤称为“大苏堤”,将之前苏油修建的那条通往西湖书院的堤称为“小苏堤”。
杭州的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如今也渐渐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苗头。
救灾完成,医院修好,大苏的日子就闲了下来,将自己每天需要处理的公事写在新版挂历之上,当晚勾消,故居多暇日,可从诗酒之适。
在京师的秦观非常羡慕,写诗夸大苏“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