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会让宋朝失去大国风范,也会降低大宋在周边外国那里的信誉。
不过范爱卿说得对,辽人在此事上的确失了礼数,对太皇太后不够尊敬,当命鸿胪寺予以申诫,一事归一事。
群臣皆拜服。
是月,礼部侍郎杨畏上书:“神宗更法立制以垂万世,乞赐讲求,以成继述之道。”
且密奏万言,具陈神宗所以建立法度之意与王安石学术之美,乞召章惇为相。
杨畏是“徐邸官”,徐王赵颢死后,杨畏担惊受怕,于是投靠吕大防。
吕大防素称畏敢言,便事先密约杨畏助己,然后推荐给赵煦。
赵煦在赵颢活着的时候,对“徐邸官”防范极深,但是这些阴暗层面的东西,是拿不到朝堂上明白说的,且当时高滔滔对赵颢推荐的官员全部进用,而赵煦为了体现“两宫一体”,也没有表示任何的异议。
之后杨畏嚣张到弹劾苏轼苏辙,赵煦依旧没有动他,倒是高滔滔醒悟过来,将之调整到了国子监。
现在又被吕大防超迁到礼部侍郎。
高滔滔将用范纯仁复相,杨畏尝言不妥,而范纯仁并不知晓。
吕大防提拔杨畏之前,范纯仁曾劝他:“上新听政,当求正人;杨畏倾邪,不可用也。”
吕大防讥笑道:“岂以畏尝言公邪?”范纯仁这才知道,杨畏还说过自己的坏话。
结果吕大防充山陵使,甫出国门,杨畏知道吕大防去了就再回不来了,就立即背叛了他,准备另外投靠大佬,于是交了投名状,上疏推荐章惇。
应该说,杨畏的眼光还是有的,看清了赵煦外放章惇时的保全之意。
因为杨畏奏章里还涉及到了神宗皇帝,赵煦立即召对,询以先朝故臣孰可召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