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跟着父亲,刚进来时就想问正事,但碍于礼法,大人客套的时候她始终插不上话。听刘虞好不容易商业互吹到《殿兴有福论》上,她连忙仗着自己年幼,略微撒了个娇:
“刘使君,你说那《殿兴有福论》起了效果,可是李师兄为朝廷建功了么?他一走月余,杳无音讯,我们……我爹都担心得紧呢,唯恐最得意的弟子有什么闪失。我师兄还未及冠,吃不得那种大漠风雪之苦,求使君早些让他回来吧……他,他真的没事吧?”
刘虞:“哦,这便是令嫒昭姬吧?当初在雒阳时,倒也见过一面,当时还是三岁婴孩,如今已经这么大了。看来伯喈兄门风和睦,同门情谊甚笃啊。早知你们会为伯雅担心,我便知会你们一声。
伯喈兄是知道轻重的,断然不会妄传国家军情机要。伯雅最近还在辽西相助玄德招降纳叛、怀柔流散杂胡——他已经建下大功,凭三寸之舌、与《殿兴有福》论中的天命观,游说乌桓首脑丘力居幡然来降、还斩送伪帝首级献于朝廷。
我前日就已经把请功奏章上奏朝廷了,其中也有明言伯喈兄与伯雅并力著书安定人心之功,正月初就该送到雒阳了。快的话,上元节前就可以收到朝廷回复的封赏敕命。如今天寒地冻,伯喈兄既然担心弟子安危,何不留在蓟县一并过年。”
蔡琰听了刘虞轻描淡写的回答,眼神却忽然亮了好多倍,一阵阵悠然神往:“什么?师兄居然凭借口才,说服单于归降、斩送伪帝?!”
这……这是什么样的功劳呀。
太伟大了。
不知道自己写的《蔡李公问对》里那些例子,在说服胡酋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要是能用到就好了,蔡琰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光荣。
她立刻就决定说服父亲留在蓟县等师兄一起过年,顺便看看那个光荣时刻。
第102章 定个亲有什么好墨迹的
腊月下旬,在辽西吃了大半个月风雪风沙的李素,终于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地回到了蓟县。
他也带来了刘关张和公孙瓒彻底肃清右北平和辽西残敌的最新进展报告——这两个郡境内的逃散叛军,终于全部如期剿灭或者怀柔成功了。
回城后,照例是找使君交任务。
刘虞见到他,免不了先上下打量一番,稍微问几句任务梗概。他知道李素也着实不容易,随后拍拍他的肩膀,调侃道:
“辛苦了,事情办得不错。这一番奔波,看上去又精壮高瘦了些,年轻人不及冠,果然多多劳其筋骨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