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吧,兄不是说了,荀攸、种辑都是稍微有些刺董嫌疑,所以被董卓拿来想借刀杀人。我们就将计就计,先把人放进来扣住,然后审他们,到底有没有参与刺董,让他们亲口招认了,我们就许诺暂时虚封他们朝廷旨意所载的官职。
但如此一来,他们就不是董卓所封,而是因为我们审明了他们的行径、为了追认、奖励他们参与刺董的义举,才奖励他们这个官职。如此,恩、封皆出于兄,与董卓无关,人心自然诚服。
如果他们到了益州都不肯承认自己参加过刺董,那就没得说了,正好把他们定为‘董卓一党’,褫夺官职。”
刘备眼神一亮:“妙啊!封官还是可以封的,但不是咱逆来顺受,而是咱根据实情追认或者驳回!那众将的士气就不会懈怠了。”
李素这一点名分上的小改动,就把“执行董卓的判决”,改成了“对董卓的一审结果进行二审”,刘备是二审人,可以驳回判决或者直接重申。
二审人可比一审执行人牌面多了。
后面其实已经不用李素再说,不就是维护内部团结、笼络人心么,那都是刘备的老本行。
他可以熟极而流亲自操作。
第271章 实事求是
玩多了三国游戏的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遇到名臣猛将就该集邮癖一样全心全力笼络,看能力数值高低决定“赏赐封官”,这样就能一步步壮大势力最终得天下。
但真实世界哪有对付nc那么容易。
你得注意论资排辈、先来后到、历史功绩。真跟游戏里那样“原军师智力值98,现在招到了一个智力值100的新武将,立刻让这个智力值100的当新军师”,那这个主公多半没干多久就众叛亲离了,谁还为你努力啊。
或许有人会举反例:历史上刘备当上汉中王时,需要提拔一个“副州级干部”镇守汉中,下属都觉得“关羽做了正州级,现在的副州级肯定该轮到张飞了”,那刘备为什么出其不意提拔了魏延呢?这不就说明“只要有能力,可以突破资历阀阅破格提拔”吗?
这个例子容易被魏延粉引用,但其实不太恰当。谁知道刘备这个举动有没有模仿秀的潜在动机——当年刘邦刚做汉王的时候,一到南郑,被萧何劝说轰炸,筑坛拜了资历浅薄的韩信为大将。
刘备刚当汉中王时,好多举动都有刻意模仿高祖皇帝历史同期行为的痕迹,破格封魏延说不定也是其中一步模仿,显示自己的人事绝对权威与高祖皇帝相似。那段特殊时期刘备的行为逻辑不能代表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的一贯作风。
所以,如今这种不需要特事特办的正常岁月,在刘备告知了这批被董贼排挤借刀杀人的名士里有荀攸时,李素才那么冷静,丝毫没有流露出“因为荀攸是个人才,就能直接拿来用”的肤浅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