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你们读书少,我田某也不跟你们卖关子,今天就问一个事儿,你们有谁知道,这辽西的管子城,为什么叫管子城?

你们当中的长者,有些二十四年前就经历过丘力居对公孙瓒之围吧?你们可知,当年丞相是如何说服丘力居幡然悔悟、弃暗投明,知道乌桓人跟汉人才是更接近的民族,而跟草原诸胡反而不是同路!

所以,今日楼班此举,不但是国家之叛贼,更是丘力居之逆子!他这是叛国背父!朝廷相信这种不长眼的愚瞽之辈,只是极个别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楼班之辈蔓延,该是谁的罪过就是谁的罪过,绝不会株连及于无辜!”

田畴说完之后,城内那些真心归附的乌桓豪强很多也没懂因果关系,但对于田畴最初抛出的问题,还是听得懂的,毕竟这种问答太接地气了,文盲都听得懂。

便有几个豪爽直言的乌桓豪强文盲开口接话:

“府君,后面这些弯弯绕咱也不懂,你先说说,这管子城为什么叫管子城?莫非是说城池狭小坚固,长得跟一根管子似的?哈哈哈,说错了可别怪咱不读书。”

田畴爽朗地跟着笑笑,然后脸一板:“当然不是!这管子城的名号,纪念的是管子,也就是春秋时齐国的管仲,这一点司马迁没说,不过故太傅的《史记索隐》里面补充注释了——我说这些,可不是跟你们掉书袋,这事关你们乌桓的正名。”

第046章 吃了没文化的亏

只听田畴对那些乌桓文盲豪强们,仔细分说道:

“《春秋》与《史记》都有载,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于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应周室旁支的燕国之请,讨伐位于燕国东北方向、侵害燕地的‘山戎’,一匡天下。

所谓‘山戎’,就是生活在蓟县东北燕山山区里的人。战后,燕人为纪念管仲,便把齐军出燕山击山戎的这处卢龙谷要道营垒,取名为管子城,至今八百年矣。

这些东西你们不读书,不知道也无所谓,但‘老马识途’的典故总听说过吧?你们都深谙放牧之法,这个词总不陌生。那就是齐军归途中,在卢龙塞失道,管仲建议放老马带路,记载于《韩非子·说林》中,成为典故。”

田畴原本是请大家喝酒鼓舞士气,但说着说着居然开始说读书人的事儿摆龙门阵,很多乌桓豪强就不耐烦起来了。

毕竟听故事他们还是接受的,说说“老马识途”也行,但什么《韩非子》、《春秋》引经据典起来,他们就怒了。

尼玛说故事就说故事!能不能别引用出处!老子不关心出处!读书狗真特么贱就是喜欢卖弄!

乌桓文盲豪强们看在他是上官,才暂时忍着不快,请他长话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