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页

晚餐后,近卫忠智离开,柳木叫了姜恪入内。

“郎君,扶桑族十岁至十五岁健康的男丁也就是二十万人,十五至十八岁的人数只有十一万人,十八岁至三十岁的除去咱们已经征招的人手,还在扶桑道的连五万都不够了。”

听完姜恪的话柳木问道:“他就不怕被人弹劾一个拥兵自重?”

“不,扶桑族出身的人想成为真正的上将军,他们需要一个足够数量的士兵数。扶桑族出身的武将他们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能统帅一只正规的唐军部队,但他们又看不起交人,真腊降兵,所以还是本族的士兵可靠。”

柳木反问:“以武为贵?”

姜恪点了点头:“正是,大唐眼下的上层贵族当中,除了五姓名门之外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立唐之时立下过无数功勋的。可以说,西翼王是扶桑族内心的战神。而郎君你,也是靠军功崛起的。”

柳木再问:“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否应该让圣人来决断。”

“那要看扶桑兵用在什么地方。对于高句丽用兵,圣人是不会用扶桑兵的,那是要唐人亲自去打的战斗。”

柳木微微的点了点头,看来姜恪的分析和自己想的差不多。

姜恪又说道:“近卫五兄弟虽不是亲兄弟,却形似亲兄弟,他们无数被安排在何处都会时常联系,这必然是他们商量过的结果。还有就是,他们也没指望所有人都机会成为士兵,所以搞出一个类似全民皆兵的方案。”

“事实上我们大唐也是一样,府兵是基础,眼下虽然府兵制度在调整,不过每个男丁在少年时代都会每年接受不低于一个月的高强度集中训练,以及三个月的间歇性小规模集训。”

柳木说完后轻轻一拍桌子:“这样吧,我有一个建议你们考虑一下。”

“请郎君稍等。”姜恪去准备纸笔。

柳木摆了摆手:“不需要找纸笔,其实就是一句话。”

“那就郎君讲。”

“申请给扶桑道开始建立从幼童开始到十八岁的学校,全部为半军事化学校,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根据各人能力不同,分班,开始偏向于纯军事,或是纯技术工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