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种前往云南的拥挤相比,云南前往国内其他地方的铁路和航班却很清闲,有一班飞机上甚至只有十几名乘客。
在这些乘客里有一个人孤单的坐在一个角落里,显得十分的落寞。
他的面部表情紧绷着,还时常唉声叹气,把碰巧路过的空姐吓一跳。
这个乘客是刚刚离开果敢的史忱,在刚刚踏上果敢土地的时候,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灰溜溜的回国。
史忱本来抱定了主意,要在果敢地区大展手脚,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同行的薛英龙僭越了他,渐渐成了这个军事顾问团实际上的负责人。
无论是顾问团成员,还是果敢共和军方面的官兵,刚开始都还很尊重史忱,但时间一长,凡事只和薛英龙商议,根本就不理睬史忱了。
薛英龙的这种做法本是官场大忌,在军队也是一样。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薛英龙却未必是有意的。
他对这次军事顾问团行动抱有很大的热情,而且这种热情是基于民族感情,而不是像史忱那样纯粹为了个人的升迁。
自从到了长箐山之后,除了必要的睡眠和就餐时间之外,薛英龙几乎没有片刻停下来过。
他顶着漫天大雨,马不停蹄的到处观察战场态势,然后回来连夜开会研究战略战术,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两人在品德上的这种差异,很快被同僚和果敢共和军方面觉察,对待两个人的态度自然就有了区别。
庞文澜的态度就很有代表性,虽然对史忱恭敬有加,但不委以果敢共和军内的实权,同时却很放心的将一个师交给薛英龙指挥。
再加上薛英龙的确才干出众,史忱相比之下有些志大才疏,被架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史忱本来是可以向上级打小报告的,但是相比于军事理论和实践方面,他对官场上的事精明得很,所以对上级丝毫不提这些。
国内高层在军事顾问团的身上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仅要借此扭转国家所面对的外部战略态势,也要借这个机会锻炼一下军官队伍,多掌握一些现代战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