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

再比如,自行车。我们家购买自行车的那会儿,自行车绝对比现在的宝马还稀有。我记得,我们家第一辆自行车的牌子叫“凤凰”。那时候的自行车都是载重型的,很大,很高。刚买回来那会儿,我当然是不会骑的。虽然我还小,但总会偷偷摸摸地将崭新的自行车推出去显摆。为此,不知道被母亲责骂过多少次。“你又不会骑,老将车推出去干吗?”正是由于气不过母亲老这么说,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学骑车。那时,我并不比那凤凰牌自行车高多少,因此学骑车的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为了能将自行车名正言顺地推出去,我还是铁了心地要学骑车。由于比较矮小,所以根本就够不着坐垫,因此我只能将身子侧过来,将一只脚伸过三角洞(老式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是通过一三角型支架连接在一处的,我们那边就将之叫做“三角洞”)以便踩踏脚踏。正是由于身体的倾斜,这就导致,想要保持平衡变得更加困难了起来。不知道摔了多少次,只差没被摔残。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借助下坡的冲势之中,我最终学会了骑车。也许是继承了父亲性格之中的“硬”,在整个过程中,无论被摔得多疼多痛,还幼小的我自始至终都没流过哪怕一滴眼泪。当我斜着身子,一脚跨过三角洞,用半脚(就是只蹬半圈就返回,然后再继续蹬半圈,如此循环,就被称为半脚骑车法,这是腿短的小孩子骑老式“大”自行车的一种无奈之举)蹬着厚重的自行车“飞快”(自己感觉快,其实并没多快)前行的时候,心中的那份得意和畅快就别提了。那时的我,觉得之前学车即便是有再大的痛苦,也值了。因为,一路“飞驰”,艳羡我的不仅仅是同龄孩童,更有无数成年人。那时,绝大部分的成年人也是不会骑自行车的。

又比如,楼房。现在,放目远眺,看到的尽是高楼大厦。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农村,你所看到的就只有平房。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家却盖起了二层小楼。我们家的楼房是全村的第一栋,以至于前来建房的瓦匠师傅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幸好,父亲自己就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因此自行设计并亲自指导。最终,我们家的新楼成功落成了。自此,好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和姐姐出门就再也无需担心迷路的问题了。因为,我们家的二层小楼成为了非常醒目的路标。鹤立鸡群的它,离老远都能看到。那会儿,人家指路的时候,一般会说:“那幢高楼,你看到了没有?从那楼房的某某位置的某某路上往某某方向走多远,就到了。”毫无疑问,我们家的二层小楼以全村第一高楼的身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那时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

第一台黑白电视,第一辆老式自行车,第一幢二层小楼……无不彰显出那时父亲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如果有人说那时父亲是因为贫穷而将幺妹过继给人家的,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叱责其“扯蛋”。

父母之所以会同意表妹的过继要求,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与自己表妹的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当然更主要的是因为自身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当时的父母,宁可自己痛苦,也要为即将崩溃的表妹一家创造希望。为此,父母才会心中滴血地“舍弃”自己的孩子。为了成全表妹,父母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第193章 急切寻亲

由于当时异常特殊的情况,幺妹就这样被过继了出去。母亲聪明的表妹,在抱走幺妹之后,就想办法直接在医院为她开了出生证明。当母亲的表妹一家从上海回到衡阳(母亲表妹夫工作所在地)的时候,就对亲朋好友宣称,幺妹是他们在事发(摔伤)之前所生。众人不疑有他,因此,一直以来,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将幺妹视为母亲的表妹和表妹夫的亲身骨肉。

起初两年,母亲的表妹夫倒也信守承诺,能够与我们家保持一定的书信往来。这段时间,父亲还曾经到衡阳看过幺妹几次。但后来,却出现了变故。也许是因为母亲表妹夫所在国营企业的倒闭,所以母亲的表妹一家从此就搬了地方。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必须得搬,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在躲避着父亲。也许是因为幺妹渐渐长大,他们害怕在与父亲的见面过程中被亲朋好友们发现破绽。毕竟父母遗传,幺妹从外貌上来看,肯定会有与自己亲生父母的很多相像之处。从此之后,父母就跟幺妹彻底断了音讯。

母亲表妹的不守承诺,让父亲心急如焚。为了幺妹,父亲特地到衡阳去寻找了几次。只是,人海茫茫,母亲的表妹又特意躲藏,父亲又怎会如愿呢?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父母的心中就开始懊悔了起来。即便是不能相认,但能够不时地看看自己的孩子,也能稍慰思念之情;能够不时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也能让自己稍许宽心。可是,现在,父母却完全失去了幺妹的音讯。那个时候,父母又怎能不懊悔呢?早知如此,当时就不承认将幺妹过继给他们了。只是,再怎么后悔,也改变不了事实。因此,父母当时的“舍己为人”的行为,就成了他们一生之中永远无法抹除的伤痛。

随着时间的流逝,幺妹的事情似乎渐渐淡化出了我们的视野。只是,毕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父母真的能够忘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时间流逝的同时,生命也在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姐姐和我都工作之后,父母寻找幺妹的心情就越发地强烈了起来。

虽然母亲的表妹在极力规避着我们一家,但她和丈夫的兄弟姐妹都是从我们这里远去衡阳发展的,他们总不能连老家的所有亲戚都规避吧?于是,经过多方打听,我们还是从他们在老家的一众亲戚口中获得了一些幺妹的信息。

母亲的表妹和表妹夫对幺妹很好,真的做到了视同己出。与此同时,他们对幺妹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因为那特殊的家庭环境,幺妹从小就非常积极上进,在一众亲朋好友的小孩之中,幺妹是表现最最优秀的。特殊的环境,也决定了母亲的表妹由极度自卑转变成了极度自尊。幺妹成了母亲表妹炫耀的资本,在她的眼中,与幺妹相比,别人家的孩子皆一文不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极度自尊,母亲的表妹很快就被一众亲朋好友所疏远。因此,即便是同在衡阳的一众兄弟姐妹,跟母亲表妹的联系都很少。除了一些非常重大的事情,才会不得不相互走动一下。后来,母亲的表妹夫过世之后,这样的态势就更加明显了起来。

当然,幺妹也的确值得母亲的表妹炫耀。幺妹真的非常优秀,出色得让姐姐和我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幺妹最终考上了北京的某名牌大学,学的是英语外贸专业。幺妹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功地获得了美国一家大型跨国零售商场主管部门的赏识。当然,幺妹也是积极勤奋的。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了这家大型商场在北京地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不是经理就是总经理之类的吧。据说,还经常因为业务上的事情而出国。说实话,听到这些信息的时候,虽然从血缘上来讲,我是哥哥,但却因为英语不好,而只能一直蜗居于国内的一方小天地的我,还真有些不敢相认如此出色的妹妹。

打听出幺妹的这些信息之后,父母寻找自己亲身骨肉的心情就变得更加急切了。当然,姐姐和我就远没有父母这么积极了。既然幺妹如此出色,那就充分证明母亲的表妹对她确实非常不错。虽然素未谋面,但从血缘上来说,幺妹确实就是自己的亲妹妹。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她还是心存感激的。

一个女人,在如此困境之下,能够将一个孩子含辛茹苦的抚养大,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自己心爱的丈夫已经离她而去,她现在唯一的寄托就是幺妹。如果现在我们贸然过去与幺妹相认,那么对这个可怜的痴情女子的精神冲击会有多大?我可以预见,这样的冲击未必是已经上了年纪的她所能承受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