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接下来就简单了,既然是血栓形成使颅内或颅外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那么我们要能做的第一步是什么?”老人问道。
“预防他。阻断他。”钟医第一时间就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还没有傻!
老人看了钟医一眼,感慨道。
“所以,当病人出现了麻木、语言不清等中风的警告信号时,最好而且是唯一得到肯定的治疗方法是必须在3个小时内给病人注射血栓溶解剂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这个没有问题吧?”老人家问道。
“没问题。不过,这个药——之前出现过一种叫做前尿激酶的药剂。”钟医说道。
不过这个前尿激酶,虽然它可在中风症状出现后的6小时内应用,效果十分的好。但是在实验中,效果却有所偏差。
实验中,五十一家医院,对180名病人在发病后的3至6小时随机地接受前尿激酶或肝素治疗。
经过治疗三个月,接受前尿激酶治疗的有40的人得一康复,肝素组康复的比例是25;前尿激酶治疗的24死亡,肝素组死亡的为27。
“数据并不好看。对?”老人家问道。
“不仅仅是数据不好看。”钟医摇摇头。
因为前尿激酶是通过介入方法给药的,即是用导管通到脑发生血凝块的部份局部。
用药前,需要一个极为高超的医生来操作,需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导管插管。即便是十年或者更加的脑部医生,插管的过程需要1个小时,同时这也需要大医院里齐全的设备才能做到。
并且,介入溶栓疗法是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在电视监视下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颈内动脉,造影确定栓塞部位后,再将导管继续插入血栓的近心端。
再来,将尿激酶以50万-100万单位在30-90分钟内通过导管缓慢注射,充分发挥溶栓效力,局部药物浓度高,能迅速溶解血栓或建立侧枝,改善脑循环。
术后还要配合抗凝、纤溶、常规治疗,使肢体瘫痪等症状好转并逐渐恢复正常。
比起这些,这个办法还有一种更加致命的弱点。
钟医说道:“其他都是能够克服的,但是,此法的适应症是脑血栓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病变位于颈内或颅内的主要动脉,临床产生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这个就极为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