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而不臃肿,严肃而不呆板。
观众们会有评价。
“总算看到了一场还算客观的战争,鬼子不是排队送死的了。”
“鬼子深入我国,却能够凭借少量兵力打的半个中国抬不起头来,其实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怎样的,但是毕竟不应该这么渲染鬼子的战力,应该多宣扬我军的英勇,你看看这么多人围着鬼子打,最后还死伤惨重,这有些不妥啊。”
“鬼子强了,我军弱了,难道就显的无能,不好被崇拜,这就是宣传策略。但是我只想说,看完《亮剑》的惨烈,看到我军死的比日本鬼子要多得多,战斗打的这么艰难,我真心不觉得我军无能,我只会更佩服他们,这么艰难的仗,最终我们打赢了。”
“报纸上争论李云龙该不该抗命,就是这场战争啊?我真搞不懂,这真的有争论的必要?非要打输了仗,人死光才算合理?”
“谁说李云龙不是英雄,我就不信战争年代所有英烈都毫无私人感情,开什么玩笑,就我们这一代人自私了?”
“李云龙抱怨几句还不行?要放在今天,有几个领导能够做到他这份上,我就服了。”
“还是头次看到张嘴骂娘,抬手就打的八路军干部,挺有意思。”
“那年头有几个人识字,说话粗鲁点还不行了,仗是你们拿笔杆子打的?”
百姓们不需要大道理,不是他们没有文化,他们蠢。
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敬重英雄的心,和对那个年代的同情,泥腿子打下了中国安平,却被报纸上狂贬,他们心里能不堵?
他们有着最基础的善恶,正是因为知道李云龙这样的英雄救了他们,所以才能包容李云龙的缺点。
李云龙抗命,并非是这件事本身受到包容,而是他的目的。
他是为了形势所逼,也是为了胜利,为了战友。
这种人性的光辉对于老百姓来说自然是能够接受的,而如果换做抗命是为了逃跑。
不用你大肆渲染,你要他喜欢李云龙,他也做不到。